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708465
大小:30.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5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一、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组长:李东阳(校长)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汪建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组长:张国成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
2、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2、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
3、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
4、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1、案例反思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
5、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
6、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1)、坚持听、评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
7、教师的专业发展。(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本年度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4)、加强集体备课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
8、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教科室结合新课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