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作用基础

催化作用基础

ID:44708421

大小:20.5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5

催化作用基础_第1页
催化作用基础_第2页
催化作用基础_第3页
催化作用基础_第4页
资源描述:

《催化作用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地消耗的化学物质。2.什么是催化反应?涉及催化剂的反应3.催化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2)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不能改变平衡的位置,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3)对加速反应具有选择性  4)催化剂的寿命4.催化剂为什么不会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化学平衡是由热力学决定的,DG0=—RT1nKP ,其中KP为反应的平衡常

2、数,DG0是产物与反应物的标准自由焓之差,是状态函数,只决定于过程的始终态,而与过程无关,催化剂的存在不影响DG0值,它只能加速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而不能移动平衡点。5.催化剂为什么能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6.按使用条件下的物态催化剂可分为几类,各是什么?酸碱催化剂,非纳米分子筛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催化剂,络合催化剂,7.催化剂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8.吸附和催化有什么关系催化的前提是发生吸附,气—固相催化反应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要吸附在催化剂的

3、表面上。吸附键的强度要适当,吸附的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下一步化学反应的进行。如果催化剂对反应物吸附过强,往往形成较稳定的表面络合物;吸附过弱,反应物分子活化不够,不利于反应。9.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有什么区别。吸附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选择性 无 有吸附层 单层或多层单层热效应 较小,近于液化热 较大,近于化学反应热吸附速度较快,不受温度影响,不需活化能;较慢,温度升高,速度加快,需要活化能a.物理吸附是表面质点和吸附分子之间的分子力而引起的。具体地是由永久偶极、诱导偶极、色散力等三种范德华引力。物理吸附就好

4、像蒸汽的液化只是液化发生在固体表面上罢了。分子在发生物理吸附后分子没有发生显著变化。b.化学吸附是在催化剂表面质点吸附分子间的化学作用力而引起的,如同化学反应一样,而两者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并形成离子型,共价型,自由基型,络合型等新的化学键。吸附分子往往会解离成原子、基团或离子。这种吸附粒子具有比原来的分子较强的化学吸附能力。因此化学吸附是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11.真实吸附中,吸附热q与覆盖度的关系如何,说明产生真实吸附的原因。真实吸附中吸附热Q随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吸附活化能增加,原因

5、:固体表面不均匀导致产生真实吸附14.A气体在一固体表面上发生了一化学吸附,在一定温度下,达吸附平衡时,实验发现,单位固体表面积吸附A的体积量V(标准状态)与 A吸附平衡压的自然对数 lnPA呈直线关系,则该吸附为 (  真实  )吸附模型.17.常见的固体酸催化剂有哪些,写出描写固体酸催化剂酸性强度的函数表达式。1)常见固体酸催化剂有a.天然黏土类(高岭土,活性白土,天然沸石)b.浸润类(H2SO4,H3PO4等液体浸润于载体上(载体为SiO2,硅藻土)c.阳离子交换树脂 d.活性炭在273K下热处

6、理 e.金属氧化物硫化物(Al2O3ZnS等)f.金属盐类(MgSO4BaF2等)g.合成复合氧化物(SiO2-Al2O3,合成分子筛等)2)酸强度表达式H0=pKa+㏒[B]a/[BH+]a18. 分子筛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单元各是什么?常见的分子筛有几种型号,各是什么?1)化学组成沸石分子筛是结晶硅铝酸盐,其化学组成实验式可表示为:M2/nO·Al2O3·xSiO2·yH2O 式中,M为金属离子,人工合成时通常为Na开始;n为金属离子的价数,x为SiO2的分子数,也可称SiO2/Al2O3的摩尔比,俗

7、称硅铝比;y为H2O分子的分子数。结构单元:a.基本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SiO4)和铝氧四面体(AlO4)b. 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可通过氧原子(氧桥)联结起来形成环。由四个四面体形成一个环就叫四元氧环。以此类推有五元氧环、六元氧环,八元氧环,十元氧环和十二元氧环等c. 各种不同的环通过氧桥相互联接又可形成三维空间的多面体。各种各样的多面体构成中空的笼。笼进一步相互联接形成分子筛。笼是分子筛结构的重要特征。2)常见型号:a.A型分子筛 b.X、Y型分子筛 c. 丝光沸石型分子筛 d. 高硅沸石ZS

8、M型分子筛 e.磷酸铝系分子筛19.常见的金属催化剂是指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哪些金属元素,其电子结构特征是什么?1)几乎所有金属催化剂都是过渡金属。一般是d区元素(ⅠB、ⅥB、ⅦB、Ⅷ)2)外层电子排布:最外层1-2个S电子,次层1-10d电子。最外层有1-2个电子,次外层有1-10个d电子,(n-1)dns有未成对的电子。即使象Cu,Ag,Au等d电子已经完全充满,由于d电子可以跃迁到s轨道上,因此d仍有未充满的电子。通常称为含有未充满或未成对的d电子从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