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706797
大小:152.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5
《从华大基因研究院看应用性科研院所的改革_王宏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7期(2012年7月)中国科技论坛-5-从华大基因研究院看应用性科研院所的改革王宏广,樊立宏,张文霞(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1999年,几个研究人员为了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脱离国有科研机构创办了华大基因研究所。12年来先后经历从国有到民营、民营到国有、再由国有到民营的三次“脱胎换骨”式变革,科研人员由不足10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4000人;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由“十五”期间的5年1篇,增加到2011年的每月1篇,2012年前4个月已达到了每月2篇,论文数及引用率列国内第
2、7位,测序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华大基因的经历为我国科技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深刻启示。1三次“脱胎换骨”式变革为了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美国启动了耗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邀请英、法、德、日等国家参加。华大基因经过多方努力,代表中国承担并完成了其中1%的任务,在这一具有人类科技发展史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就上铭刻了“中国”二字。但是,其背后一些令人回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第一次“脱胎换骨”,脱离国有体制,创办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的一个重要机遇。由于国有研究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
3、集中几百人参与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杨焕明、于军、刘斯奇、汪建等几位华大基因创始人毅然离开国有体制,创办北京华大基因研究所。在争取到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任务之后,他们筹集了1500万元经费,同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资金总量达到5000万元,组织国家南、北方基因组中心共同参与完成了基因组计划。第二次“脱胎换骨”,回归“体制内”,并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由于承担和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水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项目,国内外科技界给予华大基因高度评价。200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以华大基因为基础成立“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将华大基因的创业者和核
4、心骨干全部纳入中国科学院体系,由“体制外”变为“体制内”。第三次“脱胎换骨”,再次脱离国有体制,在深圳创办“华大基因研究院”。2007年新一代测序仪问世,这对基因组学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基因组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在研究所发展方向、基因组学发展重点等方面产生了严重争议。在多次提出中国发展该领域的建议和呼吁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汪建再次率领几十名科技人员毅然离开国有体制,开始艰难的创新、创业历程。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创办了“华大基因研究院”。在5年时间内,华大基因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42项,其中已经授权65项。2011年销售收入近8.2亿元,其中
5、50%来自国外。目前,华大基因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广州、杭州、武汉、青岛、西安等9个省市建立了实验室、临床中心等分支机构,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并计划到2015年达到10000人的规模。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基因组学领域研究人员最多、平台规模最大、测序能力最强、产生数据最多的研究机构,其测序能力已稳居世界第一,是位于世界第二、第三位的美国布罗德研究所(Broad)、英国桑格中心(Sanger)的总和。华大基因创造了中国生物技术史上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2002年,完成100%水稻基因组测序,成为我国生命科学的里程碑;
6、同年,华大基因代表中国参加了人类单体型图计划,并与国家南、北方基因组中心共同完成了10%的工作量;2008年,华大基因独立完成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实现了从1%到100%的跨越。2010年,与英、美共同发起并完成了-6-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7月)第7期千人基因组计划,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实现了从跟踪、参与到共同主导的根本性转变;到2012年为止,世界主要农作物基因组测序50%以上是由华大基因完成的。2010年《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评估,华大基因排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列第4位。除了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之外,华大基
7、因开展了功能基因组和应用基因组研究,加速培育基因产业。在农业育种方面,华大基因利用基因组技术培育农作物品种,转基因谷子、水稻、树木等品种已进行田间试验阶段;在医疗健康方面,华大基因研制的无创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已获得广东、天津、湖北等地的临床检测许可,在国内及日、韩等国推广;在人才教育方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大教育中心正在建设中,由深圳市批准成立的华大基因学院已经开始运行;在基因库建设方面,由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支持,华大基因正在建立“国家基因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数据量最大的基因库。华大基因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新模式:大平台支撑大科学
8、,大学科支撑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教育”,这种新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已成雏形,初显成效。2华大基因的主要做法与启示华大基因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迅速发展,甚至超过国内许多有几十年历史的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