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注安案例分析笔记(推荐)

2015年注安案例分析笔记(推荐)

ID:44701728

大小:45.46 KB

页数:0页

时间:2019-10-25

2015年注安案例分析笔记(推荐)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2015年注安案例分析笔记(推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分析一:辨识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一、按照GB6441事故类型:分为20类分类记忆具体类型三伤害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伤害三煤矿透水、放炮、冒顶片帮四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瓦斯爆炸、其他爆炸四其他高处坠落、中毒窒息、触电、其他伤害五行金(灼烫)、木(物体打击)、水(淹溺)、火(火灾)、土(坍塌)注:这个分类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并不是标准分类。二、按照GB/T13861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7类:【物化生心行环管】物理性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四缺陷电伤害、噪声伤害、振动伤害、运动物伤害四伤害高温、低温、环境不良三环境化学性

2、易燃易爆、自燃性、有毒、腐蚀性粉尘气溶胶、放射性物品、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生物性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生理、心理性超负荷、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行为性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环境原因室外、室内、地下、其他管理原因组织不健全、责任制未落实、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复习要点记录25

3、案例分析二、针对现场某事故,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按照类别分类:(先对事故进行类别的鉴定,然后制定安全对策措施)1、机械伤害:①本质安全技术:避免尖锐凸角,保证安全距离,控制物理量限值,采用安

4、全电压;②限制机械应力,提高材料、物质安全性;③履行人机安全学原则(4点),平台位置、装置布置;④防止气动、液压系统,电气危害;⑤采用安全防护装置;⑤实现自动化、机械化;2、车辆伤害:①车辆安全要求:主动、被动安全性;②道路安全技术;③人员与车辆的检验;3、起重伤害:①十大安全装置;②起重作业“十不吊”;③起重设施检验维护;4、五类爆炸:①防爆电气设备;②六项防爆原则;③七项爆炸控制;(另有篇章专门总结)④阻火隔爆技术:工业阻火器、主动式、被动式隔爆装置、其他(单向阀、阻火阀、火星熄灭器)⑤防爆泄压技术: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5、物体打击、高处坠落、

5、中毒窒息、淹溺、灼烫、坍塌:个体防护6、触电:①直接接触防护:绝缘、屏护、间距;②间接接触防护:IT(保护接地)、TT、TN(保护接零)系统③直接兼间接防护:双重绝缘、安全电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④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电气线路;7、火灾:①九项防火原则:替、密、风、惰、材、控、蔓、抑、器②点火源控制:摩擦、撞击、静电、雷电、明火、电火花、绝热压缩、化学热、8、放炮、冒顶片帮、透水(煤矿专有,一般不考)复习要点记录25

6、案例分析三、火灾爆炸发生条件/三要素影响可燃混合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一、火灾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二、爆炸三要素:点火源、爆炸极

7、限、相对密闭空间三、影响爆炸极限的五大因素:①温度:升高——极限变宽,上限变高、下限降低;②压力:0.1-2MPa:上限影响大;>2MPa,同时影响;压力升高,变宽,降低,变窄;窄到上下限重合,压力成为临界压力;③惰性介质:增加,变窄④爆炸容器:临界直径,最大灭火间距50mm⑤点火源:活化能量、加热面积、作用时间;四、混合气体爆炸极限(L)的计算:(牢记)L混=100V1L1+V2L2V(其他在混合气中所占比例)L(气体爆炸极限)L下=1004.76N-1+1L上=1004.76N4+1N(分子数)复习要点记录25

8、案例分析四、某装置/设备/生产过程

9、/作业活动应有的安全附件/安全设备/应急装备一、起重机械的十大安全装置:①(四位1)位置限制调整装置:上升、运行、偏斜、缓冲;②(三风2)防风防爬装置:夹轨、铁鞋、锚定装置;③(三倾回3)防后倾、回转装置:单主梁安全钩、臂架防后倾、防回转;④(两限4、5)起重量限制、力矩限制;⑤(三防6、7、8)防坠安全器、导电滑线防护、防碰装置;⑥(两警9、10)登机信号警告按钮、危险电压报警器;二、锅炉八大安全附件:①(两阀1、2)安全阀、排污阀;②(三测3、4、5)温度计、液位计、压力表;③(四保6)超温保护装置、超压保护装置、高低水位保护装置、熄火保护装置;

10、④(两其7、8)防爆门、自控装置三、压力容器六大附件:①(五泄1)安全泄压附件(5类)②(两阀2、3)减压阀、紧急切断阀;③(三测4、5、6)温度计、液位计、压力表;复习要点记录25

11、案例分析五、作业现场/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中毒的安全技术措施一、职业危害因素:4种3类1、4种: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工作场所、生产环境;2、3类:生产过程1、化学:粉尘、化学有毒物质;2、物理:异常气象、噪声振动辐射;3、生物:传染病病原;劳动环境1、组织制度不合理;2、精神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大;4、部位系统、器官紧张;5、站位不良、不合理工具;作

12、业环境1、自然环境;2、作业场所缺陷二、安全技术措施:防尘毒五项原则1、材料: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