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701345
大小:35.0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5
《2019届中考语文综合复习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选词填空1.(2018·巴中)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文化传承创新这张有难度的时代考卷,我们不仅要善于做好选择题,敢于做好应用题,还要精于做好综合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________个体心灵、________民族精神、________民众心智,________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A.安顿 振奋 启迪 引领B.启迪 引领 安顿 振奋C.安顿 引领 振奋 启迪D.启迪 安顿 振奋 引领【解析】首先通读句子,读懂句意,然后分析所给四
2、个词语,发现解答此题从词语搭配习惯入手最好,与“民族精神”最搭的词语应该是“振奋”,跟“民众心智”最搭的应该是“启迪”,根据这些判断,对照四个选项,符合的选项为A。2.(2018·孝感)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A)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A.
3、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解析】“焦躁”“焦虑”二者都有“焦急”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表现“急躁”,与语境中的“平息”相应。“豁然开朗”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与语境中第二个空相符;“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困惑”指感到疑惑,不知该怎样办,语义涵盖“疑惑”,符合语境。“蕴含”侧重于表现包蕴着“道理”,所以“蕴藏”更符合语境。3.(2018·十堰)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4、的一项是(B)(1)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以“驿外断桥边”的梅自许,________“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绝不向权贵卑躬屈膝。(2)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禾苗上________的月光,溪流上________的月光……月亮无时不在乡村美景上留下时间的烙印。A.虽然 但 跳动 飘摇B.宁可 也 飘摇 跳动C.即使 也 跳动 飘摇D.不但 而且 飘摇 跳动【解析】此题作答,除理解句子大意外,还要结合关联词的理解作答,如(1)应用表达选择关系的关联词,体出了诗人的高洁风格,(2)可结合客观事物的理
5、解辨析,如禾苗的柔弱易动(飘摇),溪水的流淌(跳动)等辨析。4.(2018·荆州)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笔记,这种____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高不了;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____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科学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6、。A.博览 质疑 诵读 精读B.精读 博览 质疑 诵读C.诵读 精读 博览 质疑D.质疑 诵读 精读 博览【解析】此题作答,除结合词义辨析外,还要结合对具体语境的理解辨析,如梁启超的读书方法显然是“精读”,即精细深入地阅读;而陈寅恪的读书涉及“考证、注释、心得”,显然是读得多(博览);胡适的“假设”即是一种“质疑”;朱自清推崇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表现的显然是“诵读”。5.(2018·武汉)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人们所肯定和赞赏的血性,应当属于性格评价和审美取向的范畴。血性是个
7、________而又朴拙的词汇,本身就具有张力和亢奋色彩。因此在理解和使用上应该有所________,否则就会混淆粗犷与________、豪壮与莽撞、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A.古老 限制 粗野B.原始 界定 粗野C.古老 界定 粗放D.原始 限制 粗放【解析】“原始”指最古老的;未开发的;未开化的。符合语境,和“而又朴拙”搭配。“界定”指划定界限;确定所属范围;而“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因此,第二个空应填“界定”。“粗野”指粗鲁、没礼貌;“粗放”指粗犷豪放。第三个空应与“粗犷”区分开,因此应填“粗野”。
8、故选B。6.(2018·东营)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①_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对中小学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有效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