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4年德国人口为80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状况已持续43年;到2030年,德国人口将缩减至不足8000万人。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与德国最接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德国持续43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②国家强制性的政策 ③医疗卫生水平落后 ④人
2、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国家①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与德国人口增长状况最为接近。第2题,德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因此,德国持续43年人口呈负增长状态。答案1.A 2.C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世界上一般以老年人口(即65岁及其以上)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称为老龄化。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口比重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序
3、号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中,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4.图中标明简称的省级行政区域中,人口的分布受高原地形影响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是( )A.陕B.青C.甘D.内蒙古解析第3题,从图中显示的数据看,序号②③④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的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第4题,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主要受高原地形的影响,而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答案3.B 4.B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下表为甲、乙两国人
4、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据此完成第5~6题。年份指 标甲国乙国2000老年人口比重6.916.2老年抚养比10.024.82010老年人口比重8.517.0老年抚养比18.625.62020老年人口比重11.920.8老年抚养比26.333.05.关于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国老龄化程度高于乙国B.甲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少C.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D.乙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6.2000—2010年甲国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可能是因为甲国( )A.少年人口增长速
5、度慢于老年人口B.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C.大量劳动力的国际劳务输出D.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解析第5题,读表,根据表中甲、乙两国老年人口比重可知,乙国老龄化程度高于甲国;根据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可知,乙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小;根据乙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重为16.2%,而甲国为6.9%可知,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根据2000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甲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故答案选C项。第6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国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速度慢于老年抚养比的速度,再根据老年抚养比的概念可
6、知,其原因是劳动力人口比重增长速度慢,老年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快,单位劳动力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增加。答案5.C 6.D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它可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下表为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据此完成第7题。劳动参与率(%)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国80.475.2印度57.730.3越南81.278.1日本74.163.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印度劳动参与人口最少B.女性劳动参与率一般高于男性C.劳动参与率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D.劳动
7、参与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解析图中数据是劳动参与率,不表示人数多少,印度人口多,参与率低,人口总数不一定少,A项错。表中数据表明,女性劳动参与率一般低于男性,B项错。劳动参与率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重工业比重大,男性劳动参与率高,C项对。表中数据显示,劳动参与率与经济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D项错。答案C导学号46404012读图,完成第8题。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8.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1990—2000年间常住人口数
8、量迅速增加,说明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数量增加速度放缓,人口增长率较低,D项符合要求。答案D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B.乙→甲→丁→丙C.丁→甲→乙→丙D.丁→甲→丙→乙10.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资源匮乏 ②人口制度 ③国内移民 ④社会经济A.①③B.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