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87762
大小:1.04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24
《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导学案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中央——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一)明代皇权的空前强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4.特务统治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
2、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二)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设立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3)职能:①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②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特点:①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②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③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④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
3、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5)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_。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2.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二、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1.明代(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
4、;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2)作用:这种地方最高层级统治的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不利方面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不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3)演变: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2.清代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
5、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
6、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三)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
7、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1.(2019·济南统考)《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解析 材料“胡惟庸作为宰相,被告发僭越皇权”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A项正确;社会矛盾范围太广泛,题意只是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