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81379
大小:323.8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4
《第9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格拉底问答法在历史思维提升中的运用----建构“家国情怀”下《抗日战争》的教学设计广州中学陈伟“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汪小红:《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再论》,《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1期。该“问答法”共有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它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对话不断提问、与对方共同讨论,引导对方自然而然地得出事物正确的结论。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苏格拉底问答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
2、用对于新时代下中学生历史思维的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全面详细地提出了新时代下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从学者的研究课题内容走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也是一线教师不断认识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中学历史的教学务必整合和兼顾这五种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主要线索,这是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成为引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和考察评价的基础陈伟:《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中历史一轮备考复习》,《中学历史教学》20
3、18年第1期。。苏格拉底问答法运用于中学历史的教学,是提升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的尝试。本文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尝试以苏格拉底问答法探究如何通过构建“家国情怀”下历史认识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教学思路设计-10-四、教学活动过程课程导入我们的很多“抗日神剧”不断挑战甚至颠覆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碎片化”、“神化”、“理想化”的现象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再次走进国际中心舞台的契机。各阶级尤其是国共两党暂时搁置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并在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为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用鲜血和生命见证的历史时刻,更是每个中华儿女面对日寇的铁蹄前仆后继的胜利。学习任务一:相见一笑“泯恩仇”---有“国”才有“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学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这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到民族矛盾的转变过程;3.对比材料分析国共两党的准备抗战的不同侧重。材料一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同时向全国
5、人民发出了战斗号召:“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同时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满洲党组织:“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满各地,中东路、吉长路沿线的农民群众中与动摇不满的东北军阀中去发动反日斗争,游击队战争与兵变。”材料二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
6、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材料三至9月22日,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共中央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四1935年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军事整理会议,布置整军工作,加大投入构筑国防工事;1935年蒋介石视察西南各省后,指出“四川应作为复兴民族之根据地”;1935年将部分兵工厂向川滇转移;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立资源委员会领导工业建
7、设;1935年11月币制改革,加强对经济的统制……材料五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我-10-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做事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材料六
8、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