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

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

ID:44679444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_第1页
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_第2页
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与捏脊治疗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与捏脊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治疗组患儿每次治疗约需1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捏脊治疗组治疗每次以5分钟为宜,每日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整肠生等常规治疗药物,一天3次服药,3天为一个疗程。结果: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5%,捏脊治疗组有效率为92.5%,而药物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仅为80%o前两者的有效率都要高于对照组,且他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针灸;捏脊【中图分类号】R246.

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0988-02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典型症状是大便次数显著增多,便下稀薄,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出现水样便等[1]。小儿因为其内脏及全身器官的功能都未完全发育完整,尤其是消化器官,所以小儿最容易患消化不良性腹泻,他们会出现腹胀,肠鸣音,多便以及水样便,并且大便中常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或含有黄绿色的小块物质[2,3]。近年来,运用中医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逐渐流行开来,因为其避免了药物对患儿身体健康和发育的不良作用而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笔者通过采集近两年治疗消化不良性患儿

3、120例,对比他们的治疗效果,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选取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120例,其中男孩60例,女孩60例,年龄最大的为6岁,最小的为2岁,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病程最长达1周,最短的仅为2天,共同的症状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多便,大便多呈蛋花样,少数为绿色水样便。大便化验可见脂肪球,粘液以及食物残渣。大便病原检查偶成阳性。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分别为针灸治疗组,捏脊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通过方差分析,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4、,分组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1.2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经本站门诊确认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患儿。1.3治疗方案:①针灸治疗组40例患儿,主穴取中月完,天枢,双侧足三里及三阴交,用1寸毫针进针,先轻度捻转,不需留针,然后悬灸上述穴位,直至皮肤变红为止,每次约需1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②捏脊治疗组40例,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背部充分暴露,以背部平坦松弛为原则。治疗者站于患儿右侧,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由下向上连续的按摩,边捏边按摩,尤其在肾俞穴,胃俞穴以及脾俞穴处注意提捏加重。因为是小儿的关系,时间不宜太长,以5分钟

5、为宜,每日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穴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等。③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整肠生等常规治疗药物,一天3次服药,3天为一个疗程。1.4疗效评价的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⑷作为依据进行评价。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基本消失,镜检大便样本无任何异常,病原学检查也呈阴性;好转:多便消失,水分含量减少,全身症状多好转,镜检大便偶见脂肪球;无效:大便,镜检

6、,病原学检查无任何好转,甚至出现症状加重者。1.5统计学处理: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方法,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