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

ID:44660345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_第1页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_第2页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_第3页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_第4页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胡桂英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上好品社课(姓名:胡桂英学校:毕节梨树镇甘河小学电话:18985874144邮编:551713)俗话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是呀!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一个人品德的好与坏,决定了他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对于家庭、对于朋友、对于社会,好品德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

2、的阶梯。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的学生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上好品德课是关键。首先:要认清《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

3、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其次:要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

4、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每一天》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是乡下,学校就在马路边。而且学生上学、放学、上厕所都必须穿过马路。十分危险。加上学校里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然学校领导、班主任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从细微之

5、处入手,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并渗透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拉紧“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再次:要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品德与社会》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

6、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如学习《平安每一天》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失去双腿的男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男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他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品德与社会》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

7、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带领学生观看学生家庭生活的光碟,看完后结合自己切身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及想法,并从中悟出“行”。这样不仅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而且还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

8、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五:要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不能只做语言的矮子,要做行动的巨人”。如果学生只听或者会说,而不去行动,也是枉然。只有让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