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

ID:44632189

大小:78.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_第1页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_第2页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_第3页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涂色问题的常见解法及策略涂色问题方法技巧性强且灵活多变,因而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观察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现总结涂色问题的常见类型及求解方法如下.类型一:线形区域涂色【例题1】用5种不同颜色给图1中的四个区域涂色,如果每一区域涂一种颜色,相邻区域不能同色,那么涂色方法有种。ABCD解法一:这是一类线形区域的涂色问题,我们对以对各个区域依次涂色:第一个区域A共有5种涂色方法:第二个区域B只要与第一个区域A不同色,贝共有4种涂色方法;第三个区域C只要与第二个区域B不同色,则共有

2、4种涂色方法;图1第四个区域D只要与第三个区域C不同色,则共有4种涂色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依次对这四个区域涂色共有5X4X4X4=320还有其它方法吗?(如果没有学生想到,作适当提示)用5种颜色给4个区域涂色,最多可用儿种颜色,最少呢?因此可以对所用颜色的种数进行分类讨论。解法二:这里共有5种颜色可供选择,根据题意:我们最多选择彳种颜色,最少选择2种颜色•我们也可对所选择的颜色的种类进行分类讨论:第一类:用4种颜色进行涂色,共有种;第二类:用3种颜色进行涂色,则有且只有两个区域必须涂同种颜色,那么有

3、A与C同色,或者有A与D同色,或者有B与D同色,共有三种情况,其中每一种情况都有盃种;共有3&种;第三类:用2种颜色进行涂色,则必须满足有A与C同色且B与D同色,共有种.根据对涂色种数进行分类,对这四个区域涂色共有A;+3A;+A:=320种.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这里显然是利用笫一种方法简单,直接利用分步计数原理对各区域依次进行涂色.类型二:环形区域涂色【例题2】给图2中的四个矩形涂色,使得有公共边的矩形颜色不同,现有四种颜色供选择,这样的涂法种数有—.如果把四个矩形沿B、C剪开再翻折:ABCDABDC(先同例1进

4、行比较,它们都是四个矩形,有什么不同?)图2解法一:这里是A、B、C、D四个区域首尾相连的环形区域的涂色问题假如也利用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对这四个区域依次涂色可以吗?问题出在哪里?请读者思考,这吋第四个区域D不再有3种涂色方法了?是不是2种呢?(不是)要分A与C涂色是否相同.当A与C同色时,则D有3种涂色方法,则共有4X3X1X3=36种;当A与C不同色时,则D有2种涂色方法,则共有4X3X2X2=48种;总共有:36+48=84种涂色方法.总结:根据先对称区域是否涂同色进行分类,然后再依次涂色。解法二:最多

5、可川4种颜色,最少可川2种颜色去涂色。根据着色种数进行分类:(1)用4种颜色去涂色则有种.农=24(2)用3种颜色去涂色则有两类[1]A与C同色;若A与C同色,则只要在4种颜色中任意选择3种濒色去涂A、B、D这3个区域即可,共Al=24种;【2】B与D同色.若B与D同色,则只耍在4种颜色中任意选择3种颜色去涂A、B、C这3个区域即可,共=24种。(3)用2种颜色去涂色,则A与C同色并且B与D同色,那么只要在4种颜色中任意选择2种颜色去涂A、B这两个区域即可,共Al=12种;根据对涂色种数进行分类,对这四个区域涂色

6、共有:24+24+24+12=84种涂色方法.将例题1与例题2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例题1中A、B、C、D四个区域连成一条线,是线形区域的涂色问题,利用分步计数原理丸接对各区域依次涂色比较简」丫L,例题2中A、B、C、D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是环形区域的涂色问题,一般利用分类计数原理。常用的分类标准是(一)根据对称区域是否图相同颜色进行分类;(二)是根据着色吋所用颜色的种数进行分类。如果我们在例题2的基础上,中间再挖一块出来,那么如何来涂色.ABDCABEDC如果将此图形适当改变,则可转化为例题3【例题3】如图3—恻面

7、分成五个部分,有4种颜色的涂料,要求相邻部分涂不同的颜色,则涂法种数为(A)(2009年高考全国卷)图3先涂E,再涂其余四块可知共有A;(2A;+A:)=72种,分四色涂和三色涂。如果再把区域D一分为二,那乂该如何涂色.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如下:一.涂色问题主要利用排列、组合中的两个基本原理解决涂色问题.(1)线形区域涂色问题——分步计数原理。(2)环形区域涂色问题——分类计数原理。二.主要分类方法:(1)根据涂色所用颜色种数进行分类。(2)根据对称区域是否图相同颜色进行分类。现总结和反思如下:教师在进行教学

8、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述给学生,讣学生口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