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18624
大小:90.3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0-24
《河北省保定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
2、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即统治者将自
3、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人之辩”的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子、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
4、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的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天人之辨”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节选自《论文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5、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是在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B.准确理解和把握“天人之辩”的思想内涵,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得到发展。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经济基础。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达的关系。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用的例证。D.文章先梳理
6、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B.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全一致。C.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核心。D.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7、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错误,原文是“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互相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