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90634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薄层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枢椎齿状突骨折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薄层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枢椎齿状突骨折诊断价值作者:曹登攀徐洪恩陈宏何绍强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及位置结构复杂,该部位的骨折x线平片极易漏诊。作者收集本院近年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的30例枢椎齿状突骨折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薄层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CT与X线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能力。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2002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本院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30例,均为外伤,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5〜60岁,平均35
2、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8例,跌落伤8例,坠落物砸伤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26例,颈部活动受限20例,完全性瘫痪3例,不全性颈髓损伤表现2例。所有患者先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摄片后,再行螺旋CT扫描并实施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部分行曲面重建(CPR)o1.2扫描方法使用美国GEHispeedFx/i双排螺旋CT机,标准仰卧位,扫描平面尽量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扫描范围从环枕关节至C3椎体下缘。层厚2mm,层间隔2mm,床速7mm/s,螺距l.Oo对不能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的患者采用非螺旋轴扫,层厚1mm,层
3、间隔1mm。诊断骨折的原则:(1)X线片与CT均显示的骨折。(2)仅在X线片或CT上显示的骨折。以此进行CT与X线对骨折的检出率的比较。2结果30例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中X线检出20例(66.7%);CT从轴位像上检出25例(83.3%),MPR图像上诊断28例(93.3%),而结合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CT诊断所有骨折,准确率达100%o并根据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进行Anderson-D.Alonzo分型,I型2例(6.7%),II型20例(66.7%),III型8例(26.7%)o3讨论3.1解剖基础
4、与骨折分型枢椎齿状突分为头部、颈部、基部,其游离端膨大处为头部,下方稍细处为颈部,枢椎和两侧上关节突之间部分为基底部。枢椎齿状突与椎体在少年时为软骨板,随年龄增长而骨化,至青壮年时以软骨岛形式存在,老年则完全骨化[1]。齿状突尖部有齿状突韧带,附着于枕骨大孔前正中缘,两侧有附着于枕骨課内侧缘的翼状韧带,后面有寰椎十字韧带。生物力学实验中的研究表明,水平剪切与轴向压缩力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原因[2]。齿状突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多采用Anderson-D.Alonzo分类法,根据齿状突骨折部位将骨折分为三
5、型:I型(齿状突尖端骨折),约占4%,为稳定性创伤。II型(齿状突基底部横行骨折),约占65%,为不稳定性骨折。III型(通过齿状突基底部并延入枢椎椎体骨折),约占31%[3]。该分型方法对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骨折的预后极具指导意义[1]。本组病例分布比例与此相似。3.2影像检查X线平片可根据骨折线、局部成角,椎前软组织肿胀等X线征象而作出齿状突骨折诊断。但由于寰枢椎解剖关系复杂及X线影像重叠,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且即使作出了齿状突骨折诊断,由于X线平片的局限性,难以对齿状突骨折作出准确分型,对椎管情况亦难以精确
6、显示,不利于治疗手段的选择[4]。本组病例也显示X线平片对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CT。CT图像则克服了X线平片的局限性,易于显示与周围结构重叠部位的骨折线及骨折片X、Y平面移位情况,但不易显示与扫描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骨折线及细微骨折。薄层CT扫描克服了部分容积效应影响,使病变显示更清晰。在此基础上,再以CT的多层重建技术(MPR)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必要时辅以任意曲面重建,能直观地观察齿状突骨折情况及椎管有无狭窄,并能观察有无合并附件骨折及寰枢关节脱位。更重要的是,它可避免与扫描平行的齿状突骨折线的漏诊,而
7、且骨折片向各方向移位情况。由于有上述优点,故能对齿状突骨折作出准确分型,根据骨折稳定性而指导临床治疗。在进行CT扫描中,应尽量强调薄层扫描。作者的经验是最好用2mm扫描、1mm重建,这样可以避免重建图像的锯齿状伪影,提高诊断质量。我院由于该机型在螺旋扫描中不能倾斜扫描架,故对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如不能螺旋扫描则采用1mm薄层扫描来获得高质量横断位CT图像,再进行重建。后者所得图像与螺旋扫描后薄层重建的二维图像无显著差异。作者的资料证实了薄层CT轴位图像对齿状突骨折的诊断能力髙于普通X线平片,但也有遗漏,而薄层CT轴位
8、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则能明确诊断齿状突骨折。因此作者认为,对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常规采用薄层CT扫描并且实施MPR常规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参考文献】1李联忠.脊稚疾病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11,110〜111.2袁文.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