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文_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定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及对策摘要:最近儿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人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牛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导致大学牛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牛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牛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牛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人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以2006-2007年人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
2、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來说,人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人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曲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増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
3、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主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氏与就业增氏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來,教育大众化要求屮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人的,人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4、。”[2]1.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岀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3]这说明人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人的发挥空间。2.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
5、來的就业难。其屮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肓忖提髙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1.社会屏障,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门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木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人学生就业难
6、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來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冃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屮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4]其次,大学毕业生门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人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I■専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Z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7、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人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解决人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大学生£1身作出调整和努力。首先,提高自身索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