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66347
大小:5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3
《肩井穴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肩井穴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作者:张金喜,林翠茹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关键词】穴肩井针刺疗法综述文献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肩解。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Z会,“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竹前”o《月俞穴学》对肩井穴的定位为: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或以手拼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宋工安[1]认为该穴在&ldqu。;当肩胛骨内侧角前缘平缺盆处”,并认为《针灸甲乙经》所述的取穴法为好。启井穴是临床故常用而又易引起针刺意外的
2、一个穴位,古代对启井穴的认识就很深刻,《针灸大成》中记载用井穴“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o《针灸聚英》也云:“若针深,令人闷倒。如闷倒,速于三里下气补之,须臾苏。”古人不仅认识到它的危险性而口对其危险后果提出了解决办法。对肩井穴的针刺深度亦有很明确的规定,《针灸人成》云:“针五分,灸五壮,先补后泻。”但在临床屮,肩井穴的不同针刺方法即施以不同的针刺方向、和度、深度及补泻手法,分别治疗不同病证,各家经验不一:有向颈项部平刺、有向肩脚部平刺、有向后斜刺、有向前斜刺以及直刺等
3、,现将近年來肩井穴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直刺临床针刺肩井穴,以XL刺者居多,因其存在危险性,针刺时注意安全。梁建成等[2]采川切而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成人肩井穴迓行研究,结果表明肩井穴垂直于皮肤直刺的断而的层次结构由浅到深依次是:皮肤→浅、深筋膜&nur;斜方肌→Jr5胛捉肌外侧→前锯肌→肋间肌&nnr;壁胸膜。颈横动脉走行于斜方肌为眉胛提肌么间,真刺眉井穴时位于针身后内侧10mm左右。直刺肩井穴皮肤至壁胸膜Z间的距离,即直刺肩井穴的危险深度,其平均值为2&6mm,标准差5.4mm,并认为肩
4、井穴的准确针刺方向是直刺,所谓直刺就是垂直于皮肤进针,在启井穴处皮肤与水平血有一定角度,所以观察的是斜冠状血而非冠状面,也就是针刺的方向是略向下内方。为保证针灸效果,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针刺的深度至关重耍。为预防针刺意处的发牛,中等肥瘦的人直刺深度在200mmZ内鮫安全,该深度是平均危险深度的70%,肥胖及消瘦患者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减少。本结果标准差较人,说明数据离散度大,即个体差异大。如向后斜刺,与直刺角度应小于30°;o石强华[3]以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乳腺炎,取肩井穴位时,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得气后用提插捻转泻法,使患
5、者有较强的针感,以患者能忍耐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51例,显效5例,无效2例。刘蓉[4]针刺肩井穴为主治疗落枕,取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操作:嘱患者端坐位,常规消毒,医者持30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0.5寸许(切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尖),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左右;再配以红外线玄射患部(以患者感到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度),每隔10min左右再以捻转泻法行针,时间约1min,加强得气感,刺激量以能忍受为度。取针后嘱患者稍活动颈部,每H治疗1次,疗效显著,且认为用泻法针刺启井穴具有祛风散
6、寒、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之功。张亚芳[5]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吋,嘱患者仰卧位,取患乳同侧肩井、下巨虚、行I'可3穴,亦可两侧同取。常规消毒后,以28号或30号毫针,肩井穴一般垂直进针约1寸左右,不宜深刺,以免刺入肺尖,强刺激2〜3min,用泻法,留针20〜30min,每口1次。作者认为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针刺可通调各经络以淸热散结通络。急性乳腺炎用上法针刺治疗,一般急性初期多在2〜6日治愈,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体会到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赵育红[6]采用扌衮法、-指禅推法、扳法等手法配合电针(肩井
7、、肩肩禺、肩贞、曲池等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穴位常规消毒后,川30号1.5寸的不锈钢针直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口针刺1次,10日为1个疗程。2向颈部平刺向颈部平刺的手法,多为治疗颈肩部疾病及头回五官病证。王强[7]介绍李志道治疗肩背疼痛时,针刺肩井穴宜向颈部平刺2〜2.5寸,捻转2min后,退针皮下,再分别向肩胛部、颈项部平刺2〜2.5寸,每个方向各捻转2min,口J留针,亦可不留针。常配合谷、后溪、曲池、外关、悬钟。祁一[8]针刺肩井穴治疗复发性麦粒肿21例。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0.38mm×25mm
8、(28号1寸)毫针,以75°角,针尖向大椎穴快速刺入穴位,边捻转,边提插,强刺激,待针下得气后,休息1min,再捻转30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一般深度为0.5〜0.8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