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

ID:44558882

大小:733.5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23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_第1页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_第2页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_第3页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_第4页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通过形式化表述的需求管理决策问题,初步探索本次经济扩张时期中国需求管理经验的宏观经济学意义。屮国经济的准AK增长模型与制造期投资模型,使得实际经济增长具有投资驱动特征而实际国民收入具有影响潜在国民收入的滞后效应。而临容纳滞后效应的修正形式中国菲利普斯曲线,保守型需求管理政策形成多重国民收入均衡状态,而进取型需求管理政策形成单一国民收入均衡状态,并且能够通过微撞操作而实现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的反向软着陆。一、从实际经验到理论假说屮国经济在经历1991-2001年间的波谷一波谷经济周期后,在2002年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而在2

2、007年达到本次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峰,进而在2008年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呈现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核心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10%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从1980年代起,中国经济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三重协同转型方面长足进步,进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与劳动投入,奠定持续快速经济增长的资源、技术和制度基础,最终实现的所谓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可以事后解释的。然而,在2003-2006年间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如图1(a)所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在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的事前估讣偏于保守,不仅事前预测的GD

3、P增长速度被实际GDP增长速度连续突破,而且事前预测的实际GDP增长速度拐点由于实际GDP加速增长而反复延迟。在2003-2006年间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有关经济过快可能演化为经济过热而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传递为全而通货膨胀的忧虑或者预警普遍存在,逐步实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然而,如图1(b)所示,随着屮国经济强劲扩张而加速增长,不仅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而且生产率进步沿产业链方向对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因素逐级吸收,保持从基础产品PPI指数到工业品PPI指数到CPI指数递减的动态价格结构而实现温和的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绝对误差•实际加速度□预测加

4、速度图1(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测误差,2003-2006年□PPI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PPI指数(工业品)□CPI指数□GDP平减指数图1(b)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2003-2006年在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景气转换时期,存在低估屮国经济增长潜在能力的预测风险,有可能实行(非合意的)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而障碍中国经济景气的恢复和繁荣,甚至导致非理性的经济萧条。①面临持续扩展而实时未知的潜在总供给能力,屮国需求管理反复“小幅度增加总需求->观测通货膨胀反应->(若无通货膨胀加速)小幅度增加总需求/(若通货膨胀加速)小幅度减少总需求”的积极探索过程,采取微撞(fine-tapp

5、ing)(而不是微调)的操作模式,通过间歇性地增加总需求而跟踪潜在总供给前沿;面临实际总供给大于潜在总供给的通货膨胀缺口,中国需求管理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必要前提下保持显著的有效需求张力,主要通过增加投资而增加潜在总供给这样的均衡调整机制,实现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的反向软着陆(reversesoft-landing)。②在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以后进行的宏观经济学实用综合,倾向于肯定凯恩斯定理的短期正确性与萨伊定理的长期正确性。不过,如果总供给能够灵敏响应总需求而实际总供给能够在短期内形成潜在总供给,那么凯恩斯定理可以在短期与长期同时成立。特别是在弥合实际总供给大于潜在总供给的通货

6、膨胀缺口时,不仅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的需求管理政策选择,而且存在正向软着陆与反向软着陆的需求管理政策选择。容纳滞后效应(hysteresiseffect)的菲利普斯曲线,追求最大可持续增长速度(highestsustainablegrowthrate)(HSGR)的政策偏好,二者分别作为中国需求管理的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而交互作用,能够在正统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理论支持屮国需求管理的微撞操作模式,并且粗略模拟屮国经济的反向软①可以作为反例的是,对1970年代美国经济大膨胀现彖(GreatInflation)形成原因的可能事后解释就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对当时美国经济劳动力供应和技术进步的减

7、缓趋势缺乏估计或者估计不足,基于高估的美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而错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参见Orphanides(2002)。②byer(2001)赞扬格林斯潘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将其比喻为成功实现“跑道”(潜在总供给)升起而接应“飞机”(实际总供给),而不是“飞机”(实际总供给)降落而寻找“跑道”(潜在总供给)的需求管理过程,形象地阐释本文的反向软着陆含义。Mayer(2000)在展望美国经济时列举“软着陆”、“反向软着陆”、“提高的潜在产出增长(increased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