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58388
大小:466.48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0-23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一、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2二、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7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11四、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18五、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21一、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
2、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国际型、管理型、工程型、创新型”的卓越工程师。(-)基本培养模式
3、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考虑到行业需求和专业现有资源,本科层次上主要以培养应用设计型工程师为主。本科阶段通过组建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采取“3+1”本科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做毕业设计,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进入卓越工程培养阶段,为
4、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课题或方向,指导学生开展工程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进展报告,进展报告中要反映学生的学术成果,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竞赛获奖等。组织学牛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在毕业实习与设计工作期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双导师优势,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能够实施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参与相关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二)课程设置浙江大学对实施
5、“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分类、分阶段重点培养: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实行基于大类培养的通识教育,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实行基于“宽、专、交”整合培养的专业工程教育,加强基础,拓宽工程人才的培养面向,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的能力为出发点,构筑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达到160学分,分布如表1所示。表1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布课程类别学分数人文社会科学类
6、(通识课程)42.5自然科学基础类26.5工程技术基础类26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45企业实习类8毕业实习与设计12培养方案屮工科大类通识课程47.5学分,其中思政类课程11.5学分、军体类课程5.5学分、外语类课程9学分、通识教育类课程16.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建议学牛修读《工程训练》、《工程学》、《工程管理》、《系统科学与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哲学》、《工程史》、《工程经济学》、《科技人才领导力开发》、《项目管理》、《创新与创业》、《团队协作与交流》、《个人职业规划》、《演讲与口才
7、》、《谈判技巧》、《电气工程导论》、《世界未來科技发展趋势》等课程,培养学生有关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工程意识。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26.5学分主要包括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26学分主要是计算机类、机械类和电工屯子类课程,通过上述工程基础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共计45学分,除设置了电气工程技术、信息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
8、基本知识与技能课程外,还设置了多组模块的、以工程实践创新设计为主的专业选修课程,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的企业学习这些课程,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工程师。实践类课程与企业实习实践紧密结合,安排了四类、总学分30%左右的实践性课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