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58177
大小:4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3
《硕士研究方案生和导师关系的研究方案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高校大众化步伐加快,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关系文献的梳理,大致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关系的内涵特点、类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改进师生关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在该项研究上的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1.前言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实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
2、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仅接受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还会受到导师的人格、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熏陶和影响。作为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科研活动及学术成果。但是一直以来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而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生阶段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为数不多。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文献的梳理,指出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上的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硕士研
3、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本质硕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一种,它具有一般师生关系的特征,但它也具备有别于其他阶段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它包括导学关系、学术上的指导与合作关系、日常交往的情感关系和人格平等关系。[1]第一,导学关系是在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这种导学关系是研宄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宄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研宄生学会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第二,学术上的指导与合作关系,即学术科研项目中的一种分工与合作关系;第三,日常交往
4、的情感关系和人格平等关系,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较之一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关系贯穿于导师和研宄生一切交往的始终。3.国内外有关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研究现状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有关于硕士生阶段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也还不足以全面反映硕士生阶段师生关系的全貌。本文现对学者们有关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围绕“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本质与内涵”、“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类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整理如下:3.1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内涵关于研究生教育中
5、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国内外的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2001年薛天祥在《研究生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与其它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相比,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教与学的关系不像大学本科时那么直接,而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学、讨论和研究,师生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呈现出助手和合作者的关系。尽管如此,导师与研究生仍然是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导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学术指导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它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对科学的探索和
6、创造力。[2]2002年关于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内涵与特点,美国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书中指出教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走出了教室场所,转移至实验室、办公室等,变得“更单独更私人性”,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责任从本科时的教学为主相应地转变为指导为主,是“在富于经验的从业者与有志者之间发展的一对一的交互作用,更像是训练而非教学,它类似于曾是行会特征的手艺匠师与学徒的关系。”[3]2003年林伟连,吴克象指出在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
7、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4]2004年楼成礼等人认为,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也最能体现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这一核心要素。在“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中,楼成礼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就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且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主体离不开主导,主导的存在又是以承认主体为前提,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导学相长。[5]2007年张静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一文中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内涵的认识基于四个角度,即从教育
8、与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与发展角度看,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的教育与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关系;从人际关系角度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既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又有一般人际关系不具备的崇高目标指向、科学和学术交流方式;从管理与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组织与自我组织角度看,它以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民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约束性;从伦理角度看,它是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尊师爱生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友情是有效教育的真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