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36152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3
《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摘要:整个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从天下体系看,尊礼重信是此时诸侯交往的基本伦理规范。其二,从家国结构看,孝、忠、义是此时家国公私的核心伦理道德,具体言之:孝是宗法制的核心伦理,忠是封建制的核心伦理,义则是两者之外的必要补充,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其三,从个体美德看,智、仁、勇等是此时贵族最为推崇的道德品质,它们体现了道德主体的优秀和卓越。关键词:春秋时代;尊礼重信;孝忠义;智仁勇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05-0115-10春秋时代中国人所崇尚
2、和践行的❷❷理道德种目繁多,陈来先生对此时期的德行有非常详尽的考察、论述和归纳1,因此,本文不打算对此再次—考察。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来分析此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并且厘清一些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分析它们的结构性困境。依笔者之见,春秋时代的伦理道德结构可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从天下层面看,春秋时代的主要活动是诸侯之间的交往,“尊礼重信^是此时期诸侯交往的基本伦理规范。其次,从家国层面看,春秋时代的基本制度仍然是西周的宗法封建制,与宗法制相配的伦理是孝,与封建制相配的伦理是忠,义则突破了孝忠的局限,表现为更多的公共性。最后
3、,从个体层面看,此时智、仁、勇等品质被广泛推崇,表现了主体的卓越与优秀。天下和家国层面的伦理规范更多地表征为义务伦理,个体层面的道德品质则更多地表征为美德伦理。下文一一述之。一、尊礼重信:春秋时代的交往伦理顾炎武对春秋时期的伦理风俗有一精彩概括:“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2顾氏在论及春秋犹存西周之遗风时,提到
4、了尊礼重信、宗周王、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宴会赋诗、赴告策书等观念和活动,这些都是宗法封建制的基本礼制。与春秋犹存西周之遗制遗风相对照,战国社会则一切礼制和伦理皆丧失殆尽。值得注意的是,顾炎武在此首推“尊礼重信=这非常有见地;因为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史,而礼与信则是春秋时代最为基本的交往伦理。实际上,从交往伦理来看,礼是形式,信为实质,两者相辅相成,礼无信则为虚设,信无礼则难于立。春秋时代,“信”主要是对执政者的要求:“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1如果君主无信,则庶民不从,“不信,民不从也”2。《国语•晋语
5、四》载晋国发生饥荒,国君咨询箕郑“救饥何以”,后者对之以“信”。在箕郑的解释中,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是关乎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箕郑认为,如果整个社会制度都有信可言的话,那么,人心也会安定,能够“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不难看出,箕郑之论,不仅仅是救饥的权宜之计,更是社会长治久安之策。箕郑之论,无疑是很深刻的,后来孔子亦说“民无信不立”3。然而,在春秋时代,“信”不仅关乎内政,更是诸侯间的交往伦理。如前所引,顾炎武在称赞春秋风俗时,首先提及的是“尊礼重信”,即是就此而论。诸侯间的交往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聘、朝、会、盟:“是故明王之制
6、,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志业于好,讲礼于等,示威于众,昭明于神。”4春秋时人在言及这些交往形式时,总是会提到“信J《左传》襄公元年载:“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当新君即位,大小诸侯前来朝聘,继好结信,这是当时的诸侯交往的基本礼仪。《国语•鲁语上》载: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当国家发生饥荒时,更应该结诸侯之信,以求得四邻之援助。《国语•齐语
7、》载:“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这表明“信”是构成大国称霸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其重要性在“武”之上。《左传》襄公八年载郑子展之言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这表明“信”是小国在大国之间得以生存的首要因素。总而言之,“信”是春秋时代国际交往最被看重的伦理。在诸多的交往形式中,会盟是最常见的交往形式,在春秋时人看来,会盟的目的就是结信: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盟以❷}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盟,所以
8、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5无论是“盟以结信”,还是“盟以❷}信”以及“盟以质信”,无不共同讲明了会盟的本质和目的就是加强诸侯间的交往与联系,从而达致相互间的信任。然而,现实中的会盟似乎总是在相互猜忌的氛围中展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