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82063
大小:170.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夜归鹿门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能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春晓》《宿
2、建德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孟浩然诗的特点: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语言清淡,意境清远了解诗人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4()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以隐居终身。二、以意逆志1、解题:诗歌描述了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你认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哪一个?(夜——意境归——活动鹿门——主旨)2、齐读诗歌,诗中点题的诗句是哪
3、一句?诗中还写了一种归途,有何作用?(余亦乘舟归鹿门;人归江村,对比,两种归途的对比,对比中“我”的选择明确)3、自读诗歌,勾画出诗人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别是什么?(所见: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所闻:山寺钟鸣、争渡喧所感:喧、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4、入境,赏析重点诗句学生分组讨论,理清答题思路,形成交流题纲。(1)简要分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中“开”字的妙处。(2)为什么是“忽到庞公栖隐处”,你怎么理解的?(3)有人说,“惟有幽人自
4、来去”一句既有对恬淡寂寥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有对热闹尘世的挂念。你认为呢?三、置身诗境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诗歌描写了山中和江边两个场景。请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补充和连缀的方法,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歌的场景再现出来。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教师示例: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此时却热闹非凡,人们争着、抢着渡河归家。在人们争着回家之时,我也渡河向鹿门归去。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我”忘情
5、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我”要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四、缘景明情1、诗歌描写了不同场景,他们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你能具体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吗?(人们归家侧重嘈杂的人声——闹,“我”归鹿门侧重钟鸣、月照、岩扉、松径等的刻画——静,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通过对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2、诗歌中不
6、同场景的实质是什么?(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两种生活:指热闹喧嚣的尘世生活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3、诗人在本诗中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五、拓展阅读同为山水隐逸诗,王维的《归嵩山作》与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在意境的营造上有何异同?(原创题)(《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
7、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出,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此诗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与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溶完整的整体,恬淡、幽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缚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六、结课,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2、运用想象和联想,将《归嵩山作
8、》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原创题)板书设计: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