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3842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沂河建设情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沂河沿线林业建设规划与进展情况一、林业建设规划情况沂河途径临沂市7县区37个乡镇,全长191.1公里,流域面积10772平方公里。针对沂河沿线乡镇林业资源现状,规划制定了林业发展目标、任务及措施。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林业建设为主体,以改善沿河生态环境,形成绿色景观,促进产业发展,打造城市名片为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现代林业发展理念,通过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景观林和高效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等,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构筑绿色屏障,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全市
2、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重点是:1、“两带”即沿河两岸生态景观绿化带。2、“五区”即沂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区,沂河中部杨树丰产林及林下经济高效林业区,观光采摘果园、保护地花卉等特色林业景观园区,杞柳高效特色栽培区,沂河下游银杏等干果高效、景观林区。3、“九大林业生态文化景观点”即沂水县前古城村千亩采摘观光果园建设;许家湖镇建设北方常绿阔叶花木园;沂南县苏村千亩保护地花卉、果品采摘观光园;河东小黄山绿化景观点;开发河东沙岭子万亩板栗生态景观园;李官万亩景观桃园;白沙埠古柏树、古银杏群;鄰城沙敦杞柳万博园;新村万亩古银杏景观园;4、“六大湿地”即沂水泉庄湿地保护区;沂水滨
3、河湿地公园;沂南葛沟湿地保护区;鄰城武河湿地公园;鄰城码头湿地公园;临沂滨河城市湿地公园。目标任务是,至2014年,新造片林40.46万亩,新建或完善农田林网19.9万亩,折实5.7万亩;建设及提升改造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6处,总面积12.62万亩;建设林业生态文化景点9处,总面积4.3795万亩。新建林带125.4公里,完善林带98.2公里,完成造林4.9万亩。规划的原则是:沿河平原地段,沿滨河路(或堤坝)外侧100米、内侧至水面,建设以景观为主的景观生态绿化带;沿河山丘地段,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至堤坝、堤坝至水面,建设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景观绿化带。绿化带建设因地
4、制宜,突出特色,突出银杏等乡土树种,突出常绿树种和花灌木,实现绿化美化相统一,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风景线、生态线、经济线。沿河城区、乡镇驻地等重要节点,采用园林式绿化模式,以景观园林绿化建设为主,突出建设精品工程,提高绿化档次,构建沿河休闲旅游景观。二、进展情况根据全市沂河沿线林业建设总体规划,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已完成成片造林3.7669万亩,新建和完善林网4.2万亩;开工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4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与补植70公里,栽植绿化树木53万株;着手建设高效林业示范点16处,在建森林生态文化景观点7处。沂水县制定了“重点发展北方常绿阔叶花木、彩叶树种和观赏果
5、树”的发展规划,在许家湖镇沂河东岸规划2000亩的“北方常绿阔叶花木”基地,目前阔叶花木高标准示范基地项目已着手建。沂河西岸规划建设的花木交易市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冃前,签约投资2.1亿元的“北方常绿树种研发中心项冃”和占地面积124亩的花木交易市场---“沂水中和花都项日”已开工建设。生态景观绿化带建设方面,现在北起沂水镇,南至许家湖镇大桥段(全长15.3公里)两侧2.5米的路肩坝及两侧8米的护坡绿化任务已完成。冃前,全县完成新造林1.4万亩。此外,建设高效林下经济示范点6处,总面积4750亩。沂南县截止目前,已完成造林13100亩,其中:经济林2700亩,防护林590
6、0亩,用材林4500亩。沂河大道的行道树栽植,目前已完成高准行道树栽植48公里;完成杨树丰产林造林1700亩,经济林造林1200亩。河东区截至目前,完成造林3460亩,树种以杨树为主,搭配桃树。其中,汤头段造林1800亩,太平段造林1660亩。沂河东岸九曲街道独树头等村附近面积1600余亩的湿地公园建设,0前已经对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进行了清理,其他各项工作止有序进行。“万亩板栗园”景观林止在进行进行补植完善提升,建成后将成为该区区一大旅游景观亮点。罗庄区目前已完成新造林2000亩,补植完善农田林网1万亩,栽植杨树8万余株。鄰城县沂河生态景观带规划建设中,突出水系生态保护
7、,突出高效林业发展,同时突出了生态景观点建设。冃前已栽植林木5109亩,其中杨树、柳树7709亩,桃树200亩,银杏200亩。占地面积13000亩的武河湿地公园主体工稈基本建设完成,个别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要进一步完善。重坊镇中华银杏品种园目前总体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基础建设正在完善中。港上镇王桥村银杏雄树群古树公园项0正在实施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