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38031
大小: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2
《校园打架斗殴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校园打架斗殴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兰仕勇(巴马瑶族口治县高级中学547500)学校打架斗殴事件是酿成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更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学生之间因为纠纷而引起打群架,结伙斗殴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校园暴力行为。近几年,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这种行为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因此,如何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预防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攻击,是当前学校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打架斗殴是校园的暴力行为,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2、,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学校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一、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特点(一)事件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时间、地点都比较集中,案发时间主要是中午休息时间、下晚自习时间、周末或节假日放假。发案地点主要是学生宿舍、食堂、操场或校门。(-)年龄偏小,危害严重。从年龄段看,大部分为未满18岁的学生。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处青春萌动期,性格不稳定,情绪易冲动,自控能力弱;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仗着《未成年保护法》这一“保护伞”,自我认为未成年人所引发的案件多以教育为主,不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因此,
3、容易因鸡毛蒜皮等小事而大打出手,有的甚至动用凶器,形成伤害案件。(三)互和影响,出处集屮。涉校打架斗殴案件多发生在学校管理松弛、保卫力量薄弱、巡逻防范不强、管理不规范及人员相对混杂的学校。而且此类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勾结,共同作案。拉帮结派,合伙作案。在校学生实施打架斗殴时,由于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经常纠结几个人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二、引发校园打架斗殴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严重滞后或父母疏于管教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现在
4、的学生以独生子女的居多。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子女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妒忌、虚荣等性格。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导致学生在外认识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结交了不三不四的人,加上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处批无知、盲目、争强好胜,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成帮结派,惹是生非。另外,有的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二)受社会不良文化的
5、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受社会不良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哥们义气、帮派主义等的影响,禁不住诱惑,导致青少年盲目的模仿和崇拜。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等内容,使得青少年在不断的接触中同化模仿,在现实生活屮遇到的矛盾和冲突会自然而然地学会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以及过早进入“早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自己的感情。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6、使他们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从而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方式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长此以往,会慢慢淡化现实社会对他的规范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三)过于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轻“德”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评价体制尚未得到完全改革的情况下,多数学校都还在追求升学率。在升学率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也会自然而然地过分重视学生智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时间分配上过分倾向专业课,德育课被学科课挤压。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但流于形式,使未成年人得不
7、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不少学校片面追求成绩,以成绩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使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损害,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自暴自弃。有的学校缺少对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很少关心和爱护他们,有的学校和老师甚至对他们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学、辍学,从而过早脱离学校步入社会。三、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的解决办法(一)加强法制教育学校重视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自我保护意识。学校每学期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制教育讲座,通过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
8、识打架斗殴的危害性。从而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另外,还可以利用法制课、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校园广播等,向学化宣传有关法律知识,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极其严重,其所带来的可能是一生的伤痛。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二)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方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关爱。同时还要经常与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