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老年厌食症38例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老年厌食症38例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0-01厌食是指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辩证治疗1.1脾失健运型: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阳,脾胃虚寒,或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腐熟无力,精微难以为脾胃所用,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受纳,脾胃不和而发病。症见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饮食无味,或伴呕吐,形体消瘦,二便调,苔白或厚腻,脉
2、尚有力。治以健脾助运。[1]方用曲麦枳术汤加味。方药:白术15g,神曲30g,麦芽30g、枳实15g、陈皮15g、鸡内金15g、翟香15g、砂仁12g.山楂24g。脾虚夹湿者加蕙改仁30g、白扁豆24g、泽泻15g;苔厚腻湿重者,减白术,加苍术15go本型共14例。1.2肝郁脾虚型:老年人长期情志不遂,或思虑过度,肝木郁结,使脾胃消化进一步减弱,脾失健运而发病。症见厌食,精神抑郁不畅,胃皖胀满不适,暧气频作,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弦细。治以健脾疏肝理气。[2]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越鞠保和丸加减。方药
3、:党参15j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2g、山楂15g、神曲20g、莱服子12g、香附10g、连翘10g。脾虚甚加太子参20g、黄^20g;月完胀满不适,暧气频作较重加柴胡10go本型共10例。1.3胃阴不足型:老年人久病、大病之后耗伤正气,胃气受损,或外感高热,热病伤阴,胃阴不足则水谷少人,津液无由化生,胃气失降,浊气上升而厌食。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光泽,心烦不安,自汗盗汗,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舌苔光剥或少津,脉细。治以养胃育阴。方用益胃汤加减。[3]方药:石
4、斛15g.乌梅12g.北沙参24j玉竹24g、白芍12g.甘草9g.山药20g、茯苓15go阴虚甚者加玄参30g.花粉12g,加大滋阴益胃之力;心烦不安加胡黄连12g、莲子心6g;汗多者加淮小麦30已大枣5〜6个以止汗。本型共9例。1.4脾胃气虚型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日久气血生化不足,吸收不利,脏腑肌肉失于濡养。症见厌食,气短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澹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以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陈
5、皮12g.山药30g.蕙该仁30g.白扁豆15g.砂仁12g、木香12g.桔梗12g.甘草9go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山楂24g、神曲24g、麦芽30g以消食导滞;大便澹薄者加炮姜12g以温运脾阳;脾胃虚寒手足不温者加理中汤以温中散寒。本型共5例。以上治疗10d为一疗程,草药均采用先武后文,药开后文火煎煮30min,煎取药汁300m,11日分2次服用,1剂/d。2疗效标准疗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
6、增加;无效:食欲未见改善。3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24例占63.1%;好转7例占18.4%;无效者7例,占18.5%o总有效率81.5%o其中脾失健运型14例,占36.9%,治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肝郁脾虚型10例,占26.4%,治愈4例,好转4例,无效2例;胃阴不足型9例,占23.6%,治愈4例,好转4例,无效1例;脾胃气虚型5例,占13.1%,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所有病例在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4讨论厌食在中医称谓“纳呆”,病变部位在脾胃,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气血津液不足,脾胃功能虚弱,
7、运化吸收不利,容易出现不思饮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本虚”的症状,老年人患病以本虚标实为主,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采用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的方法。[3]这些在现代医学也得到证实,由于老年人脾虚可导致各种消化酶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能量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上可出现饮食少、腹胀,气短乏力,言语减少,轻度贫血、浮肿等症状。如摄入量进一步减少,营养不良状态进一步恶化,患者可出现浮肿、贫血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另外老年人正气不足,脾胃运化吸收功能减弱,得病后康复能力差,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
8、合食物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食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因人、因时、因证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参考文献[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BeiJing:群众卫生出版社,2004:36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7-136[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6-48作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