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10708
大小:200.1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科玄之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科玄之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主要思想派别冇关哲学、科学、东西文化的第一次全面论战。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是近代中国最富哲学色彩的一场论战。1923年及Z后近十年的时间中,知识分了围绕“科学是否可以决定人生观”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木文试图将科玄Z争放在时间的纵轴上,以“长镜头”来观察理解它,做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时选取1923年到1924年这段时间当作切面,给予“特写”,说明科玄论战的过程。在做完必要的事实描述之后,对论争中的两个主要概念(科学、玄学)的含义进行厘清和解释,进而分析参与论战的各方(科学派、玄学派、唯物史观派)对于科学、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态度,承接以上部分,最后
2、对科玄论战后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进行剖析和批判反思,发现对科学迷狂的情绪和其偏颇之处。笔者以希在逻辑上做到连贯、对科玄之争冇一个全面和独立的认识。【关键词】科玄之争、科学、玄学、唯科学主义、人生观【摘要】【关键词]1【引言]3一、处于时间纵轴上的科玄之争41、先声42、1923年-1924年间的科玄论战5(1)、论战爆发5(2)、论战的展开与深入7(3)、论战的转折与“结局”83、余音11二、何谓玄学、科学111、玄学112、科学12三、各派对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态度141、玄学派142、科学派143、唯物史观派15四、唯科学主义151、概念152、从中国的现实看其流行的原因163
3、、科玄Z争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174、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17五、结语18附录:科玄论战月表20[参考文献]24科玄之争引言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适应并推动了社会变革,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放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那么20世纪的中国社会正是在齐种思潮相互冲突、相互交锋、理论创新的背景下发生急遽而深刻的变化的。处在一个学术思想的活跃时期,其问题之复杂、规模之盛大、内容之多样,对于社会进步影响深远且随时间推移而R益明显。20世纪是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变动表现在学术上的争论,而由于哲学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所以哲学辩论是各学科争论的最高焦点,成
4、为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初,急切汲取西方思想营养的屮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掀起了科学与玄学论战的轩然大波。科玄论战,乂称“人生观论战”,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小极其醒口的一段论争。在“科学”一•词几乎成为现代文明的同义语的时候,传统世界观的继承者便感到恐慌。传统主义者向科学支持者的一元论倾向挑战,用人生哲学來代表一种不是产生于科学,而是源于宗教、伦理和美学的价值体系。屮国思想界的著名人物几乎都卷入到这场论战屮去,他们急切地阐述宣传自己的观点、严厉地驳斥批判不同意见。站在玄学派一方的学者有张君励、梁启超、张东抓、林宰平、廿蛰仙、菊农等;科学派的主张者有丁文江、唐钺、王
5、星拱、吴稚晖、胡适、章演存等人。到了论战后期,分别代表玄学派和科学派主张的论文集《人生观Z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几乎同时推出,而随着后期陈独秀等人的加入,令唯物史观和科学派结合。“当共产党1949年取得政权后,从前由陈独秀发动的、一宜占主导地位的一元论的实证唯科学主义潮流,这时随着政治浪潮的变化而凯旋得胜”以致在后来形成唯科学主义的局面。将科学引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对科学抱有极高的热情,但普遍存在的是对科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唯科学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在与科学本身儿乎无关的某些方面利用科学威望的一种倾向。”[1][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M].南京:江
6、苏人民出版社1989.第16页.[勺同上.科玄之争并不仅仅是两种欧洲思潮在中国的交火,不是单纯的哲学论争而是屮国思想界对四学东渐的全而反思,是五四科学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屮国哲学意识未来形态进行自主选择的尝试。1923年的这场论战,非科学家的支持给了唯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以明确的实质意义。这场论战虽然己经过去近90年了,然而论战涉及的问题宜到今天仍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前沿课题。“科学乎?人文乎?”的疑问与取舍,从未停止,并H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更加需耍保持一•种清醒理智的判断,以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游走在“道”与“器”之间。追往事思来者正当其吋。笔者选取科玄之
7、争这一主题,查阅了参与论争的双方的观点(《努力周报》、《人生观之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等),对双方论战主将本人及著作也做一大致了解(如《人生观ABC》、《丁文江文集》等);Z前所修吴国盛老师的《科学通史》、赵敦华老师的《哲学导论》对我很冇启发,综合以上因素,从中逐渐形成木文的角度,即科玄Z争及其Z后所形成的唯科学主义,來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点。笔者关心的是在科学和人文的角力中,文明传承链条上口成体系的中国将何以自处。笔者希望在对照现实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有新鲜的认识和深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