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书的惰性

浅谈学书的惰性

ID:44392794

大小:305.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学书的惰性_第1页
浅谈学书的惰性_第2页
浅谈学书的惰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书的惰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学书的惰性王俊最近发现自己行笔越来越快了,哪怕是初学作为辅助练习的苏轼行书,也比以前行笔快To原本没觉得有什么,今天才恍然,原來,我有惰性了!学书中的思维惰性,和运笔的习惯惰性!可能是仗着对中锋有了粗浅的认识,调峰的变化就按照口己的习惯来,开始惯性的、无意识的脱离原帖而不自知,幸亏现在冇电脑,冇相机,町以详细的比对,因此我又很庆幸,至少我及时发现了a己的惰性。由此我结合半年來在网上和书友交流的一•些情况,发现一个阻碍学书的很普遍的现象:学书时的惰性!人的大脑和手都有大爷的习性,表现在学书中也是极为明显。习惯的、顺手的,就在潜意识里懒得去改变,去

2、做调整,这也是现在学书者,个个都知道中锋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把屮锋当回事的重要原因。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临书极为惊人的书者,创作却很糟糕,其实这不外乎是依赖帖的惰性。也能解釋为什么很多人创作很好,但临书很烂的原因。人一旦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满足感,就会形成一种极难改变的惰性!而正是这种惰性,害了无数的学书人,英至勤学一辈子,都徘徊在书法的门外。从网上交流的情况來看,我发现学书者至少有7成以上的人不明白中锋。很多人不会“调锋”,其实多是不会转中锋。这很容易做到,偏偏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手有大爷的习性,懒得动,懒得做小动作,就“信手”,结果是点画单

3、薄无力。也结果,老要别人提醒用屮锋,听者呢,却乂觉得小儿科。而且我发现,很多人把下笔时的侧入理解为侧锋,并且理直气壮的说:王羲Z以侧取妍!思想的惰性让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迟迟难以改变。tl复一日重复着错误而不自知。都知道不去经历,就没冇发言权,但是人云亦云的惰性,却是主流!也难怪有人说:书法专害聪明人!我学习书法时间很短,但一向喜欢较真,喜欢在网上交流,记得有一次在网上发了几个自己当时比较满意的字,被批评不理解中锋,我当时很不屑,也根本不相信,因为自己找不出相信的理由。后来我下决心在临写吋行笔一直盯着笔毫的状态,才发现,一到转笔的地方果然出现笔肚了

4、刮纸的现彖,才心悦诚服,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星期,渐渐的才发现提按是屮锋的养分,才知道原來行笔时的提按只不过是最容易、最简单、也是最表面的,转笔时的捉按,才是重点,就这样逐渐的发现,字帖中的各种“小动作”不外乎是为了中锋和蓄势做准备的。就这样逐渐的明白了一些浅显的道理。这段经历对我目前学书的帮助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我今天能及时发现H己惰性养成的原因。今天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來,虽然很不成熟,很稚嫩,但希望能引起自己的重视,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为书法的学习打好基本功。附:原帖与临书比对及比对后的弱点分析临书与原帖对比用笔方面弱点:切笔、方少圆多、短距离提按

5、、提笔时角度及束毫情况,收笔出锋不够凝,一笔屮线条的角度和铺毫发力的起伏变化少结休方面弱点:聚散,左右向背,左右高度。伯字:原帖:临书:结体:临书:11点方向入笔,调峰后铺豪;顺峰入笔,基木无调峰动作,笔势瘫软;原帖左辐射,屮间留白凸显,H字和人聚散对比强烈;三竖,均匀分割空间,留白均等,对比全失,且日字稍微靠下,失去了上扬的动感;英字:原帖:结体中实,上下疏朗,2横取右辐射,对比明显;临书:第二点用笔无提笔崩豪,失爽利,第一横复笔过短,造成斜切的空间均等转笔笔势同上笔笔相同,第二横发力和原帖相反,撇的收笔没冇急提,聚豪,临书结体,中间长两头短,辐

6、射角度太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