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

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

ID:44390389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_第1页
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_第2页
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活动中教师的巧妙提问簇桥中心幼儿园王梅189820608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彖性、较枯燥,难以理解;易给直观形彖为主的幼儿在学习中造成困难。教学中的提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为此,教师不仅要准备充分的教学材料,还耍通过巧妙地捉出问题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问题问得好,就好像一颗石了投入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启发幼儿去分析、综合、抽象地概括数的关系。在数学活动屮,教师要事先精心设计巧妙的教学捉问语言,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幼

2、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目标。俗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捉问,问的好而精,问题屮带着悬念,悬念屮隐伏着答案,就会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正如拉瓦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巧妙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活动。”我经过了门己的实践,觉得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具体明确地提问教师在活动中要抓住重点,清晰的设计问题。耍保持幼儿清晰思维,关键耍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活动中的提问要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应具体明确地来设计提问。例如:在教

3、幼儿学习“比较物体多、少、一样多”时,我们应该确定重点是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我出示了5朵大红花和5片小树叶后提问:大红花和小树叶哪个多,哪个少”时,幼儿很快就说出了大红花多,小树叶少。这吋,我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大红花多,小树叶少呢?幼儿的回答是:大红花大,排列得长,所以大红花多,小树叶少。小班幼儿往往会认为占的地方大,排列得t的物体就应该多,反之就少。,幼儿之所以会这样来冋答,是因为老师的提问不具体、不明确。此时,我强调“老师问的是“大红花的数量多,还是小树叶的数量多,而不是问大红花和小树叶谁占的地方大,谁排的队伍长。”接着,我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点数了大红花

4、和小树叶后,重新提问:有儿朵大红花?有几片小树叶?它们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呢?经过这样的诱发引导后,幼儿就会很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因此,老师的捉问耍具体明确,这样才便于幼儿回答。二、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问教师在数学活动屮的捉问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的学习经验,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减少幼儿的思维障碍、吸引全体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幼儿学习“数与量”的活动中,我提供了4张卡片,其中3张卡片上的图形数量相等。刚开始,我提问:用哪一个数字宝宝来表示卡片上一样多的图形?和这一数字不一样多的图形又用哪

5、个数字宝宝来表示呢?幼儿就难以回答,要么就乱说,要么就不说,从而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减低。后來,我经过考虑重新提问,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入深的一个个小问题逐一提Hh“卡片上有什么?”幼儿冋答:“有三角形。”我再问:“卡片上冇几个三角形。”幼儿点数后回答:“冇6个三角形。紧接着我又问:“6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幼儿很快就说出了数字6.然后,我又提问:“还有什么图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一样多呢?哪种图形的个数和这几种图形的个数不是一样多呢?它可以用数字儿来表示?”幼儿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这样由浅入深,分层次的提问,循序渐进地推进问题的难度,把幼儿带进了很顺畅的思

6、维轨道來回答老师的问题。三、有效性提问,真正启迪幼儿的思维教师在活动中提岀的问题耍有思考价值,如果所提出的问题无思考价值,不能启迪幼儿思维,就不是好的提问。其中,最常见的是是非类问题。一次在“会变的图形”教学活动中,我先请拿三角形和圆形的幼儿说说,自己拿的是“三角形的XX、圆形的XX”后,我问幼儿:小朋友,我们是不是看见了三角形宝宝和圆形宝宝变的礼物?正方形宝宝变的礼物是不是述没有看见呢?幼儿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这种提问其实是不在意是否得到冋答的无效问题,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后來,我经过反思把提问改为:我们看见了什么图形宝宝变的礼物?当幼儿说出了三角

7、形和圆形后,我再提问:述有-•种图形宝宝变的礼物我们还没有看见,它是什么图形呢?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在教学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无思考价值,教师要予以避免和克服。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宜,要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捉出的问题幼儿才能够接受。例如:在小班数学“认识正方形”活动屮,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提出问题后,幼儿显得很茫然,根本不能冋答。这类问题与幼儿直接经验相去甚远,远离了幼儿最近发展区,

8、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不会激起幼儿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