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ID:44388424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_第1页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_第2页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_第3页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日本文化特点浅谈H木文化特点08094020张家瑞2012/05/16浅谈日本文化特点口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口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介外來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木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口本。口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人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人陆文化变形、融介,使Z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口

2、渐丰盈起來。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來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來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來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木特色的“杂文化”。口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H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从历史角度看H木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氏久的历史发展中,H木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古代口木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日本的社会

3、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因此近代以后的口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口本是岛国,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口本,这个距离,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木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n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來,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來的侵略和征服,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人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日木Z前从未冇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

4、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发纶民族冲突不同,H木文化得以走自C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來的是H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一时开放一吋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日本人自古以來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冇神,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H本。现在在H木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H木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2

5、.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对分为以下四个方而。(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先进文化。公元5至6世纪左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口本是中国隋唐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移植了。公元18枇纪到19世纪欧洲是世界近代资木主义的发生地,近代文明的屮心地,日木于是移植欧洲近代学术思想,进口近代产业经济制度,模仿第二次世界人战之后美国文明。(2)选择性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文化,并能适应木国文化就吸收。(3)融合性并不是将外来文化巴接机械的吸收,而是改造自己的固有的东西同时将外来文化有机的融合日本化。(4

6、)保守性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传承,比如茶道、相扑等。1.从形成原因看主体性如前所述,周边性是日本文化形成的原因z—。日本距离亚洲文明屮心古代印度和中国很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有自己的主导性。这是口本文化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吸收先进的外來文化时充分发挥了主导性。日木文化主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固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这归功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战争频发的中国,新王朝的更新常常伴随着对过去文化的破坏和否定。但是,没有战争的口本,保存并发展了大量起源于中国,同时被战争丢弃的东洋灿烂的传统文化,例如,宫廷音乐,舞蹈等。日本文化

7、主体性的第三个表现是,它的融合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木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表现出了强烈的融合性。究其原因,口j举出口本民族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口本通过改造中国的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是极好的例子。他们以汉字的草书为基础创造了平假名,以楷书为基础创造了片假名。另外,对印度传来的佛教进行改变,使Z融入到口本的神道思想里去,创立了神佛习合论,乂发展成为现世佛教°二、外来文化吸收的开放性1.大化改新与隋唐文化的吸收日木仿效中国,645年把年号改为人化°通过人化元年进行的人化改新日木更加积极地引进了中国制度和文化。大化改

8、新以建立集权的官僚国家为忖的,主要引进大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在土地制度方面,政府把大化改新以前的氏族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改为公民公地制,以班田收授法实施租,庸,调等租税法,制作户籍,账簿逐步建立了律令社会。法律效仿了唐律令,相继颁布了近江令,飞鸟净御原律令,养老律令等。教育方面,学习唐朝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同时以屮国儒家的经典孝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