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75038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道德经》之“一、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德经》之“一、和”《道德经》追求“天长地久”的状态,但并不迷信于长生,因为老子清楚那是自然的一种理想状态,非人力所能及,所以他提出“一”的概念,只有首先做到混而为一,才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才能实现久存。所谓“言有宗,事有君”,“一、和”同样说的是个体与整体其本体存在,以及相互z间的关系问题,只不过换作从整体的角度,去谈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昔Z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无论是天地也好,还是自然万物,以及帝王将和,只有使自身达到“混而为一”的状态,才能使自
2、己这个整体处于最佳状态,及天地的清宁,谷神的盈灵,万物Z生,侯王的天下正。天地且如此,人事是不是也应该追求“混而为一”的状态呢,老子提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清楚的告诉世人,人所应该追求的,首先是让人自身以及与人相关的事物,达到“混而为一”的状态,以至于“和”Z境,像老子说的,像初生孩童一样“终日号而不嘎,和Z至也”,只要能够使整体所有个体达到混而为一的状态,处于和Z境,即使部分处于极端状态,也不会伤及本体。如何达到“混而为一”的状态呢,老子更多的从“圣人”的角度去论述这个问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念,首先要做到能够包容万物、
3、一视同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iD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人Z不善,何弃Z有?故立天子,置三公”等等。既说明了包容万物,合而为一的重要性,乂证明了在老子心里,上层管理者及精英阶层对于社会状态实现的作用。对于个体与整体这样复杂的关系问题,管理者的一视同仁只是一个因素,同处于一个整体的不同个体Z间,存在利益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事,那如何维持个体之间的“和”呢?
4、老子提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妥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进而提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也就是说老子提倡以契约的形式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人类社会也就是由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由无数明文的或潜在的契约关系组成,而这种契约就类似于,社会提供给下层个体运动存在的一条条线,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性,所以即使相同的契约,也具有不同的解说,而检验这种契约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在自然中长久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自然的检验下,就会使组成人类社会的契约网络越来越合理,直至合于自然,能够与自然长期共存,所以作为管理者或
5、者说精英阶层,要专注于这些契约的制定,使其有利于整体达到“一、和”之境,而作为整体中的个体,则承担了自然检验契约合理性的具体形式,所以作为个体要去认识、审视各种明文的或潜在的契约存在,并勇于为促使契约合理性发展而努力。契约的订立有助于避免各种主观上的无知妄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像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一样,解铃还须系铃人,冲突还要个体自己去解决,看似无情的法则,却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原则性,那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最终还是为了维持自然的“一、和”。自然之道是客观的,那人之道呢?老子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正是老子给那些所谓“圣人”处理人事的基本原则。人的周而复始意义在哪里,个人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千古不变的问题,千篇一律,千篇万律的解说,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人周而复始的存在变更,使人类社会的契约存在,合于自然,能够像自然那样“天长地久”。人生百年,何來“天长地久”,不如及时行乐,本是无可厚非的想法,但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开其兑,济其事”为乐,是否真的能给人带去快乐,“自遗其咎”、“终身不救”、“人之生,动之死地”的后果,是否值得趋Z若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无灾无病,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睦睦,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企业、
7、家乡、国家能够长久存在,那就遵从老子的教导耍“常知稽式”,以求“大顺”。不以“混而为一”的心态为人,治家,就不足以经营企业、从政、治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