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

ID:44361521

大小:7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1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_第1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_第2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_第3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_第4页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建国前益阳城建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二章1949年前益阳城建设简史和民国末年的益阳城第一节1949年前益阳城市建设简史秦时始建益阳城于白马山秦置益阳县,建城于资江尾闾北岸白马山马良湖畔,史称“白马山城”。秦时的马良湖而积较大,其水域迁伸到今白马山。秦时益阳县治在今资江北岸西门口北侧。此后历代均以益阳城为益阳县治。仅有很短时间除外,即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农民起义军钟相,攻克益阳,县城曾迁至沧水铺,翌年迁回。益阳县治即益阳县城,以下简称益阳县城为益阳城。汉代于益阳城置“亭”汉时,朝庭重经营开发,于益阳县置“亭”,城池加固。三国时建“鲁肃城”196〜220

2、年(后汉建安年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益阳成为要冲。215年(后汉建安二十年),吴将鲁肃率兵驻今赫山区犬成垸乡泥湾村一带,樹军关羽屯兵今资阳区接城堤北端。后关羽单刀赴会,与鲁肃议和。鲁肃移驻资江北岸,在今资江北岸西门口北侧筑土城屯兵。史称鲁肃所筑土城为“鲁肃城”。鲁肃城经风雨蚀化,土城墙渐废,仅存土堤,故后人称之为“鲁肃堤”。久乙后人只知有“鲁肃堤”,而不知有“鲁肃城”。a“鲁肃堤”(城墙)修建以后,资江每逢春夏水涨,城墙为城内防洪起了一定作用。东晋时建栖霞寺373〜375年(东晋宁康年间),惠远禅师于益阳城南青秀山建清秀寺,于益阳城资江南岸会龙

3、山建宝泉寺(明代更名为栖霞寺),为益阳城最早的寺廂。魏、晋至唐形成“益阳故城”和歧头市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益阳城资江段北岸河滩发育、江北陆地向南延伸,城区房宇向“鲁肃堤”东南方向发展。至唐代,益阳城已南移至今南门口一线,但尚无城池。益阳城卜五里长街的发展从此时开始。后来史称唐在今南门口一线形成的益阳城为“益阳故城”。唐代(618年起),益阳佛教兴。益阳城除官廨外,还在“益阳故城”外的资江沿岸兴建起多家寺、庵,其中,僧广慧建白鹿寺于资江南岸(今资江一大桥南端)。加Z唐时侶商重贾,在城西郊沿资江北岸,逐渐形成竹木、鱼米等物资集散地。志溪河口对岸(今

4、人码头至将军庙)一线商坤更为兴旺,时称这一商业区为歧头市。在“益阳故城”与歧头市之间则比较冷落,仅有稀疏寺庙和少许零星店铺。宋代建学宫,商业促益阳城发展,钟相迁县城至沧水铺宋代重儒兴学,始于“益阳故城”城西临河兴建学宫。学官是益阳城历史上规模最宏人、建筑艺术最完美的宫殿式建筑。其时,“益阳故城”与歧头市Z间商舗渐兴。资江上游安化等地运销益阳的茶叶、竹木,其时也迅速增多;益阳城南郊汉时兴起采金业,至宋代己为鼎盛时期,这些都促进了益阳城商业的发展。1129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农民起义军钟相所部攻克益阳,杀县令袁显。次年(1130年),县城迁至沧水铺

5、。1131年(宋绍兴元年),张浚驻潭州,逍岳飞领兵屯益阳,县城迁回益阳城。元代益阳城毁于战乱元未,“益阳故城”包括学宫在内,毁于战乱。明代益阳城建设设“宝庆卫”、常平仓于益阳城:1368年(明洪武元年),湖广布政使司设“宝庆卫”于益阳城,开益阳常备驻军Z始。1457年〜1464年(明天顺年间),主簿彭荣建常平仓于益阳城碧津渡南石嘴,为益阳城常平仓之始。重修学宫,建文昌祠、龙洲书院、斗魁阁: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在学门口原址重修学宫,分前、中、后三进,主厅为二层楼房,雕梁曲栋,蔚为壮观。1570年(明隆庆四年),在学宫内增建文昌祠。1551年,

6、知县刘激在资江南岸龟头山建一书院,以龟头山地处会龙山和十洲(益阳城东资江中的十个洲子)之间,故名“龙洲书院”。后龙洲书院毁于兵乱。1621年〜1627年(明天启元年至七年),益阳知县邓元忠于城资江南岸龟台山麓建文昌祠,又于城东资江河心烟波洲上建斗魁阁(后改称斗魁楼),奉祀魁星。斗魁楼后被洪水冲塌,且屡毁屡建。“洪武落业”促进益阳城复苏:1368年〜1378年(洪武年间),城垣逐步扩修,塘汛驿站陆续设立,交通贸易得到相应发展。此时,江西吉安、吉水等地人批移民来益阳落户,时称“洪武落业”,促进了益阳城的复苏,宗祠等建设尤多。多次整修城垣:1368年(明

7、洪武元年)湖广布政使司设“宝庆卫”于益阳城后,指挥胡海洋镇(驻)县,修筑土城,东起水北桥,西至常泰门,并浚濠堑,立敌楼。此乃后存益阳城垣建设Z始,也基本形成后来东门口至西门口的城垣规模。1465〜1487年间(明成化年间),又几经修筑,益阳城垣初具规模。1488〜1505年间(明弘治年间),对益阳城池进行大修。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益阳知县刘激,拓建益阳城,将城垣向西延至贺家桥,东北仍I山南临资江岸,并在土城墙两面加砖,成为内土外砖城墙。城垣慕宽2丈(明制1丈合3.11米,合6.22米),顶宽1丈(3.11米),高1丈2尺(3.73米)。建四

8、门,颇为壮观:东门为“银城”,西门为“金城”,南门为“迎恩”,北门为“拱极”。1577年(明万历五年),益阳知县郑思孟加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