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ID:44350351

大小:8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21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1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2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3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4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39、“道Z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解析:这句话把

2、“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4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4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4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

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4、。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5、,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4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Z和,故能丰长而物归Z。”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

6、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5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5

7、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54、“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诣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解析:这句话的意

8、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5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