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亚洲复习题1.亚洲的范围:西北与欧洲的界线是:东北部与北美洲的分界①,西南与非洲的分界②」2•亚洲的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3•在图中填出亚洲与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濒临的海洋。••••填画: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160°Eo••4・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5・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哪儿个分区?o中国位于,卬度位于O六大分区中,气候干热的是,气候寒冷的是,盛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季风气候显著的是O气候湿热的是;人口稠密的是;6.亚洲的地形特点?地势特点?,大河的流向?注入北冰洋的有等,注入太平
2、洋的有等,注入印度洋的有等。在图中填注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7•亚洲的世界Z最:世界最高峰。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湖泊,最深的湖泊,世界陆地最低点—湖面。最大的半岛,最大的群岛o8.读课木第7页图6.9,说出亚洲大陆的地势沿北纬30度东西方向变化的特点o读课木第9页图6.12,说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度的地势变化特点:9.亚洲气候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o10.亚洲共有_种气候类型,缺少气候、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独有的气候类型:,受影响,降水变化大,易发生灾害。北回归线穿过的亚洲的气候类型自四向东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这种气候类型在洲分
3、布也很广,但在南半球分布很少,原因是?0・亚洲各地的气候差异大,导致各地的景观差异也很大。北冰洋沿岸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是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西部地中海沿岸是;小部的青藏高原和一高山地区,;中部广大的气候,O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冬季盛行风,降水较少,夏季盛行,降水丰沛,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但降水很不稳定,易发生灾害。12•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国家属于,口本属于,屮国属于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13、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穿宽大袍子,过游牧生活(因为这里是
4、):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原因是);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原因是);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长屋长达200米(原因是;日本的建筑具有抗震功能,是因为H本;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民屈为高脚屋,是因为这里;也门所在的西亚,传统民居为厚墙、小窗、平顶,是因为。拓展延伸: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1.北美洲位置:位于—半球、—半球;大部分位于(温度带),(纬度带);海陆位置:东临,西临,南临湾,北临O2.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分西、中、东三大地形区,西部是、中部是、东部是
5、o北美洲地势的特点。具有这种地势特点的大洲还有哪些?—3.北美洲的气候特点:。4.北美洲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1)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由向递减,原因是o(2)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西部狭长地区的原因:o(3)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冬季有吋短时间内气温会下降20°C,用地形解释原I大Io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也可以深入内陆,导致温差变化o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o(4)密西西比河的水流平稳,原因是o其干流流向是O其支流流向是,原因是O密西西比河水量变化不如亚洲季风区内河流的水量变化大,原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1)区域地理包括地理位
6、置、口然坏境和人文坏境三大部分;(2)地理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纬度位置【基木上或大部分或主要或全部位于什么纬线和什么纬线ZI'可(或者是某一根重要的纬线如赤道、冋归线、极圈线穿过该地区的什么位置),跨哪几个温度带,属于什么纬度带】、海陆位置(人洲的海陆位置需要说出周边的海洋和相邻的大洲;国家的海陆位置需要说出该国位于某个大洲的什么方位,周围的邻国;如果是临海国就要说出那个方位临哪个大洋;日本那样的岛国要说出位于某个大洋的什么方位,在什么方位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3)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的
7、类型、各类型的分布、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特点等);气候特点(人洲和国家的气候特点需要从气候类型的种类、主要的气候类型、特冇的气候类型等方面分析;某一个地点的气候特点一般只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河流特点包括流向(从源头所在的方向流向入海口所在的方向,与地势髙低有关,总是有地势髙处流向地势低处)、流量的人小(与流经地区的降水量的多少有关)、流速的快慢(•流经地区的地势起伏大小有关)、有无结冰期(与最低月均温有关)、含沙量的人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有-关)等。(4)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民族、宗教、语言、文字、
8、风俗习惯、民居特点、交通运输的方式、农作物的种类、作物熟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5)影响农业布局的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温、降水量;社会因素:市场需求、科技力量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