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26158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如何让您的孩子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让您的孩子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一、成长背景的变化1、环境变化了,从小学升入中学,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2、身体特征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孩子出现第二生理特征,逆反心理强烈,孩子一切都与家长对着干。二、学习数学出现的问题:不少小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经调查,他们在小学数学成绩一般都不错的,每次考试成绩都是90分以上,经常会得满分,也有的同学有时是年级前几名,多数同学数学成绩在85分以上。而升入七年级后,数学考试成绩想得90分以上或满分,就比较困难,有的同学有时还考不及格。搞得家长不知所措: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那么优秀,到了七年级竟然如此下滑,真是受不了。而任七年级数学课的老师也有怨言
2、:小学数学内容就那么一点点,练来练去,将学生的大脑都搞僵化了,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教好?如何面对孩子学习数学出现的困难呢?这是我们与大家探讨的话题。三、产生的原因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就数学学科而言,有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初中突出一般性、抽象性与推理性。两个学段的内容及要求的差异是:小学数学知识量小、内容较浅、难度较低、知识面较窄。教材的直观性较强,侧重于定量计算,易于学生模仿掌握。而进入七年级数学内容较多,知识的联系性较广泛,比较抽象。4开始触及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不少学生表现为不适应初中学习。四、为了解决以上困难,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家长们共
3、同探讨:1、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及早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好沟通。 及早的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为孩子的初中学习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这一点是很多家长能够做到的。小学家长一般只会与班主任老师打交道,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到了初中除了班主任外,与各个主要的任课老师交流也重要,老师们更容易了解您孩子在该科目上是否良好,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中考是一个综合性选拔考试,能够及时与老师沟通,避免孩子过度偏科是很重要的。另外,与老师交流的内容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应该注重孩子心态的变化。初中是一个敏感时期,是身体成长、心理成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子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的东西会影响他,坏的
4、东西也会影响他。洞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初中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使孩子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阶段的首要任务。2、善于发现、客观定位、因材施教、科学规划孩子的学习愿景您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们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时缺点就是孩子的特点,不可对他们有完美主义的要求,进行“不能出错的理想化教育”,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学习4的接受能力上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比分数比名次百害无一利。大兴攀比之风导致的恶果是:每个年级的孩子在陪年级前十名的“尖子”读书,而“
5、尖子”又是流动的,这么一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成了“陪读”。据统计,我国有5000万的孩子被戴上“后进生”的帽子,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家长应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强化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孩子的成长支点。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天才,缺少的是发现天才的天才。天才的家长会让孩子在今天虽然不是第一,明天可以成为某个方面惟一。就学生学习数学的资质分:第一类为有学习数学天赋的学生;第二类为有能力学习数学的学生;第三类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分:第一类为喜欢数学;第二类为一般喜欢数学;第三类为不喜欢数学;第四类为反感数学。当然,这些分类对于某个学生是变化的
6、,因为学生的资质是可以开发的;学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对自己的孩子目前的条件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客观的定位,规划可行性学习数学愿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3、注重养成教育,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资料显示:全世界都公认,华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民族,华人比犹太人还要聪明。可是,华人比犹太人多百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却比华人多40多倍。为什么?从孩子一入学家长对孩子的嘱咐就可以看出。我们很多家长好说:“上学听老师的话,好好学,得高分。”而犹太人家长则好说:“4上学多给老师提问题,提好问题,多想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的学习早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共识。美国人的教育的理
7、念就是受到了犹太人的影响。事实上,学习数学的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二天就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到中学不一定适用。比如,中学要求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数学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的习惯;养成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课下要自觉按质按量完成课后作业的习惯;遇到问题有积极钻研的习惯;定期复习总结的习惯;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等七种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孩子与学校共同的努力。主要是家长的精心培养。有的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如何有良好、自觉的习惯,常常“比较批评”自己的孩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