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

ID:44313869

大小:70.14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0-20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_第1页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_第2页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_第3页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_第4页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孝文化的含义及其社会功能一.文化、养老文化、孝文化文化是社会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并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一一或促成或延缓社会经济白勺发展。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被称为人类学z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aor)在1871年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徳、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文化的涵义也十分广泛,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辛格(美)认为“文化是一个由习俗、传统、道德信仰、仪式、礼节、礼貌、惯例、制度、理想与价值观相关联而构成的网络。”本文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作为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所谓“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养老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孝文化即指在孝敬父母问题上所形成的观念系统。《文化学辞

3、典》说:关于“孝的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它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世界文化林之中,“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Z-O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千年历史屮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文化并未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自行消失,恰恰相反,它正以某种“姿态”生存下来,并影响作用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孝的思想观念,经过了历代圣哲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它不仅影响着屮国历朝历

4、代人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之德行的标准。1988年,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发表《巴黎宣言》,郑重声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人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而孔子的智慧即指孝文化。这提示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文化自党”的心态。“文化自党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

5、化”成“全盘它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当前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和应对”银色浪潮“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一一孝文化有自知之明。应该到适当的扬弄而不是全盘肯定成全盘否定,并在新时期赋予孝文化以新内涵、新特点、新功能。因为,正如1982年9月联合国第37届大会所通过的《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中所言:“孝敬和照顾年长者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人类文化中的少数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他反映了自我求存动力同社会求存

6、之间的一种基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决定了人种的生存和进步。”一.中国传统孝文化1.传统孝文化的伦理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家的重要思想家无不尊崇和重视尊老敬老思想,儒家的经典《孝经》创始人,以尊老敬老为核心的孝道也发端与孔子。孔子是志于礼而行与孝,对孝有透彻的认识,他把孝看作是行仁的根本。他劝导人们行孝,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孝理论。曾子被孔子认为是具有孝道意识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子最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孟子则发挥了孔、曾的孝道思想,提出“事亲为大”。董仲舒从五行的角

7、度谈论孝为何是“天之经,地之义”的问题。朱熹在讲《论语》Z“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时,提出了“仁是孝之本”的主张。儒家思想对于尊老敬老的阐发,将外在强制性礼制,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觉道德行为,揭示了孝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在孝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重尊老,道家也不反对尊老。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是反对社会人文作用的典型代表,但他把孝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可见,儒道两家都重孝,但角度不同,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而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在道教的创始人著作《太平经》中就载有大量和孝有关的内容,如卷九十六即是“六极六竞,

8、孝顺忠决”等。而著名的《太上感应篇》则讲:“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忠孝友情,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道教的重孝由此可见一斑。佛教初传到中国时受到抵触,其原因之一在于有悖中国的孝伦理,孝观念。佛教为能在中国生长,它不得不想办法融入中国的文化之中。针对孝为木的思想,佛教徒认为:“佛教无防与忠孝。”佛教经尽可能符合中国的道德伦理,尤其是孝伦理;讲经时尽可能抬高佛经中报父母之思的内容。另外,他们还编撰了大量的有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