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01519
大小:4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0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初探【摘要】随着全球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企业在盈利之外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企业运营与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也不断升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环境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探。【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1、引言当今世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担负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耍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系统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
2、SR),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更是企业获取长期竟争优势的关键。近些年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矿难等事故亦揭示岀国内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压力、社会的关注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大力推动了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但由于该理念成长历史较短,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研究成果。而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或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如贸易壁垒;或只是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食品行业;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缺乏一个合适的视角,更为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从我国企业实
3、际情况出发,基于企业环境的视角,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2、现有研究及其局限当今学界与企业界关于CSR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用何种理论对其相关主体进行划分,以求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从什么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至今,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并成为绝大多数学者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象与范围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家安索夫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并将其具体划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
4、应商及顾客五种类别;1984年,弗里德曼扩充了其内涵,把社区、政府和环境纳入其中;此后,西方学者们开始基于不同的视角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如索尼菲尔徳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宏辉教授的专家评分模式以及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的划分模式。由于利益和关者理论能够有效地归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国际上的许多权威机构也倾向于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冃前被多数企业广泛认可的SAS8000社会责任标准、G3指标体系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而
5、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李伟阳和肖红军(2005)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李丽清(2006)从人权保障、劳工权益、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方面出发,建立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也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由于研究目的各异,当越來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之中时,对该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如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朱永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展开了研究;
6、而吴燕霞则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对不同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从对现有研究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很少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处的环境来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然而,企业是环境中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木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环境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做一个初探。3、新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笔者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一一“企业环境”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新的研究框架,并分别基于企业环境中的四个了系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3.1企业环境视角
7、下构建新框架的理论基础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有利支持,本文对相关主体的选取和分析将依I口以该理论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国内学者陈宏辉教授依照专家评分法建立的体系对国内企业最为适用。该模型使用一份包含20个选项的利益相关者调查表,由24位职业经理人选出符合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以入选率50%为界,被定为利益和关者的依次是: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分销商,自然环境和社区十个群体。此外,由于企业始终存在于整个环境系统Z中,并在其内外部环境Z间的物资、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转换中,实现投入与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