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ID:44282018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0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_第1页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_第2页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_第3页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_第4页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超越高校对话德育是指高校师生双方在以主体间性关系共存的前提下,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通过言谈、倾听、理解和共享等方式所进行的,以促进师生双方视界融合、意义创生和徳性提升为冃标的一种德育交往活动。高校对话德育主要包括德育冃标、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式等构成要素,其中,德育冃标是对话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主体是对话德育的根木动力,德育内容是对话德育的主要媒介,徳育方式是对话徳育最灵活的链条。在对话己H益成为时代核心精神和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的今天,我国高校道徳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美徳袋”式的灌输徳育模式之中[

2、1],这种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因其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而致使现代德育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作为对话精神在高校徳育领域的延伸,高校对话德育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价值意蕴,从根木上超越由传统灌输德育所导致的困境,进而逐渐成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新范式。一、高校传统德育的困境与原因当前高校传统德育模式正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工具化的德育冃标,单向度的德育主体、知性化的德育内容、规训化的德育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师生主体间性対话德性的生成。(一)工具化的德育目标导致人性的迷失高校徳育目标应着眼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

3、大学生的徳性,关怀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徳育目标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倾向。所谓徳育目标的工具化是指高校徳育过分强调其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对大学生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关怀的本体价值。这种工具化的徳育目标,首先表现为徳育目标重整体轻个体。我国高校的徳育思想片面地将徳育理解为他人或社会着想,为他人或社会付出,“在现行徳育活动屮,我们强调较多的是将学生的修徳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联系,强调的是徳育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修徳与学生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Z间的关系,即忽略了徳育的本体价值。”[2]其次,表现为徳育目标重知识轻情感。在

4、道徳教育过程屮,教师过分重视道徳知识的宣讲和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徳情感体验和道徳选择等能力[3]。一项对全国东、屮、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44.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徳育目标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只有2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徳育目标注重情感培养。[4]再次,徳育目标重功利轻意义。由于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认为徳育没有实用价值,可有可无,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就业技能的提高上,“关注人的心灵、价值、信仰与生活意义的大学徳育则口益走向大学教育的边缘,导致大学徳育的边缘化”,⑸造成了吗加爵”、“药家鑫”悲剧的产生和部分大学生道徳滑

5、坡。这种工具化的徳育目标使徳育失去了最深层的人性基础,不但不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徳性,反而成为禁锢大学生和异化大学生的工具。(二)单向度的德育主体导致主体间性的缺失主体间性体现了交往的本质。真正的德育应是德育主体之间以徳育资源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交往过程。但这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在高校德育活动中却被异化为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占有和控制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德育主体的占有式交往理念。山于传统德育主体理论是建立在“占有性生存”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理念Z上的[6],在德育实践屮,教育者往往偏向于以“人一物”的关系來思考教

6、师与学牛的关系,德育过程被扭曲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模型”和“机械加工”的过程,受教育者则被“塑造”成为一根灌满了各项道德规范和概念的“香肠”。[7]其次,表现为徳育主体交往的手段化。受制约于功能性的师牛关系,教师和学牛双方并不是将对方看作是口由口主的主体,而是当成实现自己某种冃的或达到某种需要的手段。一方面,高校教师将大学生视为谋生的手段,在德育实践中无视学生的上体地位,重文本而轻人本,单向地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将教师视为手段,将德育过程中的师牛交往视为口己实现高学分或者评优、评奖等功利化冃的跳

7、板和助力器。再次,表现为德育主体交往的控制化。“预设性”、“控制性”成为高校传统德育主体交往的重要特征之一。控制性话语霸权在高校灌输式徳育中表现最为明显。在灌输式德育主体交往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通过价值预设,肯定某些道德价值,否定另一些道德价值,使一定的道德规则和理性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具冇明确的规定性和强制性,这本身便是'不道德的”[8]在这种预设的“价值律令”下出现的命令或者诉诸权力的教育话语,使德育主体Z间形成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单向度的德育主体观导致教育者将德育过程视为控制和改造过程,从而抹杀了学牛

8、鲜活的牛命价值和丰富独特的个性特征。(三)知性化的德育内容导致生活的缺席道德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和准则,只有在社会生活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