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71998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RA女性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年龄为发病的高峰。表现为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早期明确诊断RA可以尽早干预治疗,便于缓解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治疗最为重要。【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因子(RF);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1病因及发病机制RA的病因研究迄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1.1环境因素一些感染因素致病原,例如细菌等可以
2、通过某些途径诱发活化免疫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1.2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1.3免疫紊乱免疫紊乱被认为是RA主要的发病机制。2诊断2.1临床表现2.1.1症状和体征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受累关节一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多见。2.1.2实验室检查RA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血清IgG、IgM、IgA升高,患者血清中多数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等多种
3、自身抗体。这些异常冇助于对于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2.1.3影像学检查①X线检查;②核磁共振(MRT)MRT在显示关节病变方面优于X线;③超声检查。2.2目前RA的诊断仍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分类标准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或积液;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⑦X线片改变。七项中四项者可诊断为RA,第一至第四项病程至少持续6周[1]。这个分类标准不足之处是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不典型
4、及早期RA容易岀现误诊、漏诊,定期复查和随访可以排除可疑患者。2.3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于2009年提出新的分类标准、评分系统。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临床或超声或MRI提供的滑膜炎证据;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并有典型的骨破坏放射学RA改变,可诊断为RA。此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新旧标准比较,新标准不再强调X线标准,有利于早期诊断;类风湿结节、晨僵的诊断要求被取消,这样更符合临床实际;新标准引入CCP抗体作为诊断依据,反映了临床新进展。冇可能发展为持续炎性关节炎或破坏性关节炎,就被认为是类风湿
5、关节炎⑵。3治疗临床上目前仍然没有根治及预防木病的有效措施。强调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是RA的治疗H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极为重要。治疗措施有: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其屮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3.1一般性治疗强调针对患者教育及树立整体和规范治疗的理念。3.2药物治疗早期药物治疗很关键,治疗RA的常用药物分为五大类,这五类约物包括非笛体抗炎药(NSAIDs)、改变病情抗风湿约(DMARDs)、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NSAIDs对缓解患者的关节肿痛,改善
6、全身症状冇很重要的作用,尽可能用最低剂量短疗程治疗,注重NSAIDs在治疗时种类、剂量、剂型的个体化。2010年EULAR和国际指导委员会都发表了RA治疗指南和原则[3-4]oRA一经确诊,就应早期使用DMARDso应尽早控制RA患者的炎症,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夯联合新的生物制剂可以更好的治疗RA[5]ORA患者应强调早期应用DMARDs,对于病情较重、多关节受累、伴关节外症状者或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者应及早采用DMARDs联合治疗方案。常用的有DMARDs有甲氨蝶吟、柳氮磺毗噪、来氟米特、疑氯嗤和氯嗤、金诺
7、芬、硫卩坐嚓吟、青霧胺、环饱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如TNF-a拮抗剂、IL-1拮抗剂、IL-6拮抗剂、抗CD20单抗、CTLA4-Ig等。在关节炎急性发作可给予短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植物药制剂常有的植物药制剂冇雷公藤多昔、青藤碱、白苟总苜。3.3外科治疗RA患者经过内科药物等综合治疗积极治疗以后,仍有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控制,对这些RA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应该给予常规规范化药物治疗。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黄嘉,黄慈波.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
8、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1(1):1-5.[1]SmolenJS,AletahaD,BijlsmaJW,eta1.Treatingrheumatoidarthritistotarget:recommendationsofaninternationaltaskforce[J].AnnRheumDis,2010,69(4):631-637.[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