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71926
大小:60.2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20
《腾冲甘蔗寨佤族清戏的调查与研究【文化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硏究论文•腾冲甘蔗寨値族清戏的调查与硏究摘要:腾冲甘蔗寨伍族清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其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属于珍贵的民族剧种。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详实记录并认真分析仮族清戏的形成、历史与现状、表演形式和演出剧目等,较全面系统地呈现值族清戏状况,以引起对佰族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进一步重视。关键词:腾冲甘蔗寨何族清戏调查与硏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仮族清戏的报道乂逐渐增多,在一些报纸、网站均有不同程度的简介,让人们对其有所了解。我们课题组于200
2、6年1月中旬至3月初两次到腾冲的甘蔗寨进行田野调查,专门采访了何族清戏的传人李家显和沈家兴,听了老艺人们的演唱,从老艺人那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我们对彳瓦族清戏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一、形成腾冲伍族自称“守土人”,在其家堂祖宗牌位上也写有“守土祖裔”,主要聚居于甘蔗寨、汪家寨、劭洪等村寨。其中甘蔗寨为低族清戏最主要的上演地。甘蔗寨全称为腾冲县荷花傣族值族自治乡甘蔗寨自然行政村,位于腾冲县西南部,距离县城约24公里。周围地形地貌属高黎贡山,丘陵地带,最高海拔1454米。甘蔗寨全村包括甘蔗
3、寨在内的四个小村寨,2005年末有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田1033亩,旱地1067亩,森林面积1000亩。全村有516户,总人口2064人,其中何族人口584人,占总人口的28.3%(全部聚居在甘蔗寨本寨),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甘蔗寨值族的源流现无明确的定论,可确定的是他们经过几次迁徙才定居甘蔗寨。据说唐朝时期,居住在腾冲和顺,南宋时迁徙至荷花池(今荷花乡荷花池村),元、明时才定居于甘蔗寨。“清戏”称呼最早见于清。李调元《雨村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
4、甘蔗寨佰族清戏属高腔系统中的弋阳腔,这一点现在考证的已非常明确。至今保留着弋阳腔的徒歌干唱,不托管弦,以节击鼓的高腔剧种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保留着弋阳腔声腔系统剧种所特有的’滚调’演唱方式,这两个艺术特征,充分表明仮族清戏是属于弋阳腔声腔剧种范畴的。与弋阳腔声腔剧种,有着渊源的关系。”如果再将值族清戏声腔渊源说得更具体_点,仮族清戏属弋阳腔衍变的青阳腔剧种系统。“低族清戏就保留了青阳腔、弋阳腔的特点。青阳腔在历史上兴起于古代池州府青阳县(现今安徽省青阳县),又称池州调。是明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当地后,与地方言和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它继
5、承了弋阳腔只用打击斥器伴奏和一唱众和的演唱特点,发展原弋阳腔的滚口和滚唱。低族清戏保留了这种古老的特点。演唱时不用丝竹乐器伴奏,只用打击乐,每唱一句或一段,则用打击乐隔开或烘托气氛。其形式采取一人在前面演唱,众人在后面应和,并采用’滚白’和'滚唱’的唱法,似流水板和跺板。这种古朴风格,恰与古老的青阳腔有共同之处。”廿蔗寨值族清戏与弋阳腔、青阳腔有着渊源的关系,匀“楚禺清戏”同名,是否是楚蜀清戏流传演变而成?二者是否有渊源关系?现在尙无资料证明。但为何会单单置根于甘蔗寨这样一个仮族村寨?又如何由汉民族的剧种演变成仮民族的剧种呢?我们
6、知道一种艺术的产生总要受到很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伍族清戏能在甘蔗寨落根幵花,我们认为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第一,“商路即戏路”、“军旅之路即戏路”腾冲是汉以来蜀身毒道上的要冲,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西南丝绸古道”经保山入腾冲后,始分三条路线出境。一是腾西北线,由古永(今猴桥镇)西通缅甸密支那,再至天竺(今印度);二是腾北线,走固东往北过滇滩、明光出境;三是腾西南线,就是走梁河、盈江这条。甘蔗寨历史上地处腾西南线古道上,从腾冲县城出发,经过甘蔗寨,下到南甸(今梁河县),最后进入缅甸的八莫O甘蔗寨作为古驿道的第一站,历来是军旅
7、、商贾和马帮歇脚休息的大驿站,要塞之地。过去,这里的马店、货栈较多,十分热闹,至今在寨里面还存留有一段两边是弹石,中间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街子”,和一两间非常破旧的马店,依稀让人感到过去的喧闹和繁华。明清时的腾冲,军旅、商贾、移民纷至沓来,18省商人云集,其中不少人落籍腾冲。众多的军旅、商贾、马帮或民间艺人走腾西南古道均要歇脚于甘蔗寨,人来人往,交流应暇,自然需要娱乐,丰富文化生活。当地的清戏可能就是过往或落籍甘蔗寨的军旅、商贾、手工业者或民间艺人带入后,传播留下的。可见甘蔗寨这个古驿站,是佰族清戏根植的沃土,它为清戏的传入奠定了基
8、础。第二,弋阳腔、青阳腔流传广泛,丰富的艺术特色,是佰族清戏得以出现的必要前提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载:“口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可见影响广泛。弋阳腔本身有着“顺口可歌”、“错用乡语”,以及“改调歌之”等适应性和灵活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