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

ID:44254359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_第1页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_第2页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_第3页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_第4页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河北省涿州市医院妇产科提要目的:观察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根据病症选择自拟中药阿胶黄精丸治疗;对照组服用维生素C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且伴见的刀经不调、痛经、易怒、乳房胀痛或经前头痛、失眠、舌质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任均有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降低复发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阿胶黄精丸治疗黄褐斑疗效好,服用方便,安全可靠。关键词理气活血化瘀;肝郁血瘀型;黄褐斑;阿胶黄粘丸;疑难性皮肤

2、病黄褐斑是发生在颜面上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为后天所生,虽然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显然多于男性。属于中医“肝斑”、“黎黑斑”、“面尘”的范畴。平摊于面部皮肤上,斑片境界清楚,多数成不规则形,多见额、颊、颖对称部位,也可累及额、鼻背、上唇等处。颜色以浅黄色或褐色、深褐色甚至淡黑色多见。因形状大小不一,有的似于蝴蝶状,故俗称“蝴蝶斑”O本病虽只是一种发生在皮肤上而且很容易诊断的疾病,但是由于其发病率高又迁延难治,所以对其致病因索一直没有统论,因此堪称是疑难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是由内分

3、泌系统紊乱而引发的。如妊娠期、口服避孕药、了宫或卵巢疾病、乳腺增生、或经常服用苯妥英钠、氯丙嗪等药物或有肝病、慢性酒精中毒、结核病、癌等慢性疾病,市于体内维生素或蛋白质不足等导致营养不良引起局部皮肤黑色素增加,或因过强的紫外线照射造成色斑加深。中医学则认为人体脏腑功能下降、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等都可引发本病,即所谓“有诸内必行于诸外”的“内因外果”关系。针对如何解决“外果”使其达到体健貌美的目的,笔者经过2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研究出了理气养血化瘀的自拟复方中成药物阿胶黄精丸,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其服

4、用方便,疗效明显,元副作用,不易复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口2003年5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医院中医美容科门诊属肝郁血瘀型的240例女性患者。釆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年龄23岁一50岁,病程2—14年。观察组120例,年龄21岁〜52岁,病程1〜12年。两组均不同程度的伴有月经不调或月经量少或闭经及舌质瘀点、瘀斑,其中有乳腺增生者160例,经前头痛或失眠者135例。全部符合黄褐斑的诊断标准。2病例选择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

5、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12月修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2003年修订稿)”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标准。2.1西医诊断标准(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淸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脱屑。(2)无明显口觉症状。(3)女性多见,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4)病情可有一定季节性,常夏重冬轻。(5)排除其他疾病(如额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薛等)引起的色素沉着。2.2纳入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制定的纳入标准。(1)发病原

6、因与妊娠有关。(2)伴月经不调(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少、闭经)。(3)查血清生殖激素全套异常。(4)经前两乳作胀、性情易怒、烦躁不安。(5)经前头痛。(6)经前失眠。(7)舌质紫暗瘀斑。(8)脉弦或细涩。凡具备以上4项者可诊断为肝郁血瘀型黄褐斑。2.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于2003年12月在深圳修订的黄褐斑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二0・8;(2)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

7、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二0・5;(3)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二0・3;(4)无效:肉眼视色斑血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二0。功能,是扶正固本的重要药物;沙参、玄参、生地黄、麦冬、天花粉、葛根育阴清热生滓,滋养肺胃;丹参、三七活血化瘀;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补肾气,能有效地保护肾功能,防止精微过度随尿而失。诸药合用,共奏奇效。冃前,不少糖尿病患者由于阴虚血瘀致病,其“三多”症状并不明显,仅表现为血糖升高,尿

8、糖阳性,单纯应用降糖西药,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多。本组病例应用中药为主进行治疗,既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症状,乂能从根本上扶正固本、益气养阴、活血祛瘀,对延缓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1]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9[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