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高桥

江南水乡古高桥

ID:44253484

大小:49.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0

江南水乡古高桥_第1页
江南水乡古高桥_第2页
江南水乡古高桥_第3页
江南水乡古高桥_第4页
江南水乡古高桥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南水乡古高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江南水乡古高桥2高桥的名字,因桥而得名。高桥另一个名字为翁家桥,跨黄潼港,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正,同治年间重建。高桥并不高,但颇有名气,镇以桥而得名。3几十年前,半里一桥,百尺一河,里许见小村,二里迎人宅。清溪小桥连着南弄北街,界浜流水挽起东行西市。4镇外,春起麦田绿浪层层,秋来棉絮白花朵朵;田野,阡陌弯曲成趣,吠汾纵横如网。5大地,清晨柳浪将起还飘,黄昏炊烟欲勾未缭;白头翁啼鸣不休,黄鼠狼乘凉闲。6经过先人一千儿百年的栉风沐雨、汗水浇地,亘古创茫的高桥被绣入江南水乡风景画卷。7滔滔长江亘卧东北,滚滚浦江端激西南;青浦港蜿蜒南北,老界浜通

2、江达海。8唐代以前,吴淞江的南跄口挡住南下去路,整个古高桥是飞悬于海中的孤岛一江海阻绝的“清洲之原”。然而,在与自然的斗争屮,永远坚强不挠的民众,早就擂响垦殖的战鼓。在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三国吋代,古高桥己有十分重要的水利设施,吴淞江东老鹳嘴的捍海塘应为上海最古老的海塘。9唐时,古高桥地处吴淞江下游南跄口畔,渔村点点。岸边物产丰富,水中鱼鲜多多。正是“闲烹芦筍炊菰米,会向渔乡作酒翁”的好去处。10平

3、z

4、里,秋水长天共一色,鹭鹳群群,不亚鄱阳湖;潮涌时,飞浪立墙五十里,潮海颤颤,可及海宁潮。11南宋初,由于战乱,北方民众随朝廷大批南迁,进入

5、胡骑所不至、适于隐居遊世的清浦港边的清浦里(高桥古称)。121963年在原高桥海滨农业中学操场发现黄墓,墓志铭表明黄1204年葬于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据考,黄氏系高桥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祖居人口,初居“腾阳巷”(现屯粮巷)。当年,在O“腾阳巷”、O宅前、O钟家弄、O新港的O清浦港、O戴家浜等一带,散落着不少村落居点。13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江南人量涌现出一些小城镇。在现高桥镇东北1.5公里处,曾有座鼎盛一时的清浦古镇。该镇兴于盐业,南宋时此地设有清浦盐场。大量的海盐和丰饶的海产,从通海的清浦港和黄潼港运出,rti此成市,就此形成了

6、繁华古镇。14沿着清浦港向南形成了北街。一条东西向的黄潼港贯穿于北街,为方便居民往来,须在北街上建一桥。因黄潼港沟通黄浦江和东海,为航运要道,所以桥要建得高,大船通行才会无碍。相传,高桥北街有高姓人家,主人高大官人,其儿高天赐功名成就,为方便行人,造福群众,高大官人乃出资雇工兴建高桥,桥由石条构成,为苏州枫桥石工镜刻。因为这座桥是高姓人所建,大家就把这座桥称为“高桥”,久而之,“高桥”就成了一镇之名。因翁姓人家居桥之南北,所以,高桥又名翁家桥。15清初,因东西筑护塘,黄潼港与黄浦江、东海不再和通,航运功能丧失,河道渐渐淤积,高桥成了摆设

7、。同治年间,当地乡绅陆文钊、陆文镖兄弟等倡议集资疏浚河道,重建了高桥。16上世纪二十年代,疏浚的河道再度淤塞成陆。这次,镇民议决“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古高桥才拆除了,从此民间流传“闻得高桥桥不高”的谚语。17“先有顺济庵,后有清浦镇,再有高桥镇”。这话概扌舌了高桥地区的发展历史。高桥地区成陆较早,据说晋朝虞刺史在古高桥“始筑捍海塘”,古人在清浦港两岸劳作生活了许久。18“顺济禅院”是“顺济庵”的本名,俗称“北庵”绍兴元年(1131年)僧希贤在清浦港之西戴家浜北始建“顺济庵”,这是高桥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建筑

8、物,至今己有873年。按照禅习在偏野之处立舍修行。古时寺院一般避开人居稠密之处,或在山中或在远处,以利坐禅修炼。因此在12世纪早期,“顺济禅院”所在的清浦港段仍然是人烟稀少的僻野Z地,初建的“顺济禅院”是一座小寺院。191189年,时任杭州盐场官的高桥人黄绅在顺济庵之南清浦港之西建成规模宏大的“法昌寺”后,“顺济禅院”成为“法昌寺”的下院。20清浦港在宋代是清浦里的一条南北向的干河,其东可通海,通向吴淞江的南跄口,江阔水深,能通巨船。清浦港二岸散落着许多村落,人们依港傍水生活劳作,聚落而居,中西部主要村落有腾阳巷、新华村等。清浦镇所在地

9、在南宋早期尚是建寺修行、筑坟建埜之处。21宋代,江浙沪沿海一带盛产海盐,滨海地区,临海之处就是清浦盐场。高桥人黄绅在家乡清浦一带捐出十八亩地,让僧彦开建寺院。钱塘一带废寺较多,黄绅把当地法昌寺的匾额移置清浦里,作为寺名。这“法昌寺”的寺匾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所题。22清浦“法昌寺”建成后,规模恢弘、庙深殿高、结顶辉煌,为宋时清浦各寺之首。以后陆续增扩,曾有僧舍500间之多,另有寺产400亩。明止统二年(1437年)建成观咅殿。23在明代,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小城镇空前繁荣。在“顺济禅院”、“法昌寺”地区的清浦寨己发展成繁

10、荣的清浦镇。“江东志”曾有如下的描述“市居稠密,商贾亦繁,寺屹中央,三庵鼎峙。峨坊矗立,冠益喧團,名人接踪,弘成时亦一都之会”。其中“寺”为“法昌寺”,三庵为:顺济庵、东林庵、接待庵。24明嘉靖32年(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