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怎样治疗神经衰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怎样治疗神经衰弱一、西医治疗⑴抗焦虑药物:常用苯二氮卓类,可选用:地西泮(安定)2.5〜5.0mg,氯氮卓(利眠宇)10〜20mg,艾司卩坐仑(舒乐安定)1〜2mg,疑嗪(安泰乐)25〜50mg,阿普昵仑0.4〜0.8mg,劳拉西泮(氯梵安定)1〜等,3次/d,连服1〜2周。可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紧张和睡眠障碍。⑵镇静催眠药物:睡眠障碍明显者,可选用:三卩坐仑0.25〜0.5mg,硝西泮5〜10mg,艾司哇仑1〜2mg,或氯硝西泮2〜4mg,每晚睡前服,连服1〜2周。为了避免产生药物依赖,这类药物不宜使用吋间太长;或几种药物交替或间断使用。(3)(3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功
2、能亢进,如紧张、心悸、震颤、多汗等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普蔡洛尔(心得安)10〜20mg,3次/d,可有一定效果。(4)三环类药物:焦虑和抑郁情绪混合存在,且有早醒者,可选用多塞平(多虑平)或阿米替林,25〜50mg,睡前服,1次/d;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延长睡眠时间。多选用副作用较少的第二代抗抑郁药如SSRI类药物,以低剂量为宜。二、中医治疗秋天里很多屮老年人会出现体倦乏力的情况,有些人患上了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而且记忆力差。中老年人在秋天不妨服用些刺五加,对治疗神经衰弱很有好处。刺五加的服用方法有很多,可以取几片薄片泡水代茶饮,也可以泡酒喝,对于神经衰弱严重的病人可以尝试以下的服用方法,夜
3、交藤30克,五味子15克,合欢皮15克,菌灵芝30克(先熬),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熟地25克,刺五加30克,磁石40克,水煎服。服用一段时间刺五加,可以起到治疗失眠、降血压、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刺五加原名五加皮,分为刺五加、五加皮、香加皮三种不同药材,很容易混淆。其中,香加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但该药有毒,易引起心肾功能损害。另外,阴虚火旺者忌用。三、自然疗法空气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被人们誉为“空气维生素〃、"空气维他命〃,是一种大自然中存在的健康因子。瀑布冲击、细浪推卷、暴雨跌落、植物光合作用等自然现彖会伴随产生负氧离子。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
4、可以令人清新宜人、神清气爽。临床试验表明:空气负离子通过促进单胺氧化酶(MAO)的氧化脱氨基作用,降低脑及组织内的5-HT(5男色胺)水平,引起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明显的生理变化,对口主神经高级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对改善睡眠、神经衰弱有良好效果。四、物理治疗1、磁疗磁疗(magnetotherapy),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常用的是镇痛安眠枕,它是一种采用
5、高科技生物磁疗和远红外线双效治疗原理,由永磁体和红外线衬垫两部分构成的医疗器械产品,它利用钱铁硼高科技生物磁场及纳米远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起到活血、镇痛、镇静、催眠和消除焦虑等的作用,具有作用速度快、安全、方便使用的优势,可有效用于神经衰弱的治疗。2、水疗法①矿泉浴:如氯泉、硫化氢泉、氯化钠泉、碳酸泉等。温度37〜38°C,每口1次,15〜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碳酸泉浴时温度为30〜35°C,每Fl1次,5〜2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②松脂浴:在浴盆中加入松脂粉60克,每日1次,15分钟,15次为1个疗程。③低压淋浴:水压用1个大气压以下,温度为37〜38°C,每日1次,15〜30分
6、钟,20次为1个疗程。④温水浴:温度为37〜38°C,每日1次,15〜2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3、穴位电疗法在内关、神门、I'可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出上下对称的双穴4个,也可用百会、中皖、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等单穴治疗,用下行直流电2〜6毫安,20分钟。也可用低频脉冲的方波、三角彼或感应电,频率20〜100赫兹,1〜2毫安。感应电用小到屮等量,每日1次,30〜6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4、电针疗法在中更针灸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电流(电流大小因人而异,以能忍耐为度),每日1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2〜3个疗程。5、电睡眠疗法眼
7、部罩阴极,枕部置阳极,用方波脉冲电流,波宽0.2〜0.3毫秒,频率6〜20赫兹,6〜8毫安,每til次,40〜6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6、静电疗法全身淋浴法,顶部为阴极,足底为阳极,40千伏,每口1次,15分钟,20次为1个疗程。7、拔火罐疗法在穴位电疗法中介绍的穴位屮选取适宜拔罐处,进行拔罐疗法。1次4〜6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五、针灸疗法皮肤针(一)取穴主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配穴:额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