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31244
大小:7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19
《当代传播美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传播美学建构方略张涵张涵摘要本文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大历史视野,以人牛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美学的诸重大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在学术界首次阐明了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范畴与体系,并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总纲与方略。关键词人生命审美观人历史视野传播美学美学方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表明,媒体传播是人类文明生成的一个重要机制,当代媒体传播是当代人文明提升的一个重耍保障。就整体而言,人类的生成与媒体传播互动同步;就媒体口身阳言,媒体传播应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当代市美传播应推动当代人的市美牛成。相应地,
2、中华媒体传播活动,应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媒体审美传播应有助于进一步锻造中华民族美丽的灵魂与伟大的人格。在人类社会牛活中,有一些事件或年份,值得人们格外地关注。1964年,被今人称为“数字化Z父”的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北美大陆出版发行,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读,兴奋不已。他首次提出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人类历史图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口头媒介、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他预言,耒来数字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人们将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他
3、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我觉得,我们正站在一个使人解放和振奋的世界门槛上,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部落实实在在会成为一个人家庭,人的意识会从机械卅:界的枷锁屮解放岀来,到宇宙屮去遨游……”此种思想,被一些权威人士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还认为,中国数千年丰富而独特的历史,将对人类理解媒介有所贡献。历史的进程,迅速印证着麦克卢汉的论断。随着人们传播意识的增强,1986年,美国一个基金会向何普林斯顿人学捐款数百万美元,用于人类交流的跨学科研究。1998年,“数字地球”概念提岀。1999年11月29H
4、,在北京召开了首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进入新世纪以來,人们欣然将置身其中的时代命名为“网络吋代”。今天,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儿乎可以同吋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口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和随机音箱中听到。可以说,由地理位置造成的空间、时间差距已不复存在。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博弈中走向交融,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这一切使得麦克卢汉40多年前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实现。然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各领风骚又彼此交融共同组成的“媒介人餐”的今天,人类并未能真正跨进“使人解放和振奋的世界门槛
5、。”人们在面对满目的影像、盈耳的声说、唾手可得八方讯息的同时,难免感到身心的疲惫与某种精神的迷幻。就是说,人们并非因为拥有了新的技术与传播方式,就意味着拥侑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这就从一个方面昭示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关节点:围绕生存与发展,人类止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构成一种和互牵连与纠缠的“问题群。”这就决定人们在致力于解决某一重人问题时,只有在全局意识的统领下,采取相应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冇望奏效。我们所要进行的当代传播美学研究,正循此“道”。那么,什么是当代传播美学?为何要研究当代
6、传播美学?如何多学科、跨学科地进行研究?它与当今人类文明的总趋向冇怎样的关系?如何建立和发展冇中国特色的当代传播美学?这些正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A篇当代传播美学的研究对彖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所谓当代传播美学,就是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从中揭示当代人类文明大变革与人类文明大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当代人在此两大历史性运动中建构市美生活、塑造市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内在机制与根
7、本规律。这也便内含着当代传播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方法的选择。一、当代传播活动在总体上的审美走向1、媒介演化路径与当代媒体的互补共荣之美(略)2、当代传媒文化的审美生成与传媒产业的崛起(略)二、大生命审美观引领下的跨学科研究1、跨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和当代传播的“祛魅”与“返魅”(略)2、以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的跨学科研究所谓“人生命审美观”,就是由中华人《易》所昭示的对“天地人人生命共同体”进行幣体审视与审美把握的一种孕含宇宙观、人牛: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人类白古迄今都在努力探索和渴求接
8、近的至高境界,而早熟的小华先人最先奇迹般地了以体悟与涵盖。《易传》FI:“昔者包曦(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圭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乂曰:“《易》Z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合而曰:“《易》者,生生Z谓也。”这种“观天”、“观地”、“观人”的大统一•观照,不仅是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