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

ID:44220020

大小:49.2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0-19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_第1页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_第2页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_第3页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_第4页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共创造、谋引领多年以来,中国创新体系的演化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一一既持续吸收全球的知识与资源,也不断累积自身的创新基础和能力,是一个双轨交互的动态过程。尽管“开放创新”并非中国独有,但“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Ope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是原来没有被提出过的一个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的提出,是笔者基于过去十年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创新政策、管理与实践的跟踪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初步判断。中国改革

2、开放近40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创新发展走的是一条开放的大国创新的道路,通过开放的大国创新战略,实现了一个相对快速的追赶。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若要全面驱动经济转型和深化体制改革,仍然要走开放的大国创新之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创新与中国的实践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简称NIS)作为分析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理论框架,本身就具有持续动态演化的特征。简而言之,NIS通常指国家、企业、公共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

3、互动所组成的系统。如果从产业层次上展开,创新体系还包括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互动的过程。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的创新体系实际上已经由封闭转向开放了。以中国为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以及人才跨境流动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加上19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新的知识、技术和思想通过不同的渠道开始了有意无意的、跨越国家边界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创新体系不仅逐步趋向于一个开放的体系,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一部分;还通

4、过与其他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互动,既从全球资源网络中吸取了养分,也不同程度地向全球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简而言之,在过去多年间,中国创新体系的演化路径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一一既持续吸收全球的知识和资源,也不断累积自身的创新基础和能力,是一个双轨交互的动态过程。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和企业在整个创新链条上的不同阶段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二战后初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为代表的官方机构,通过推动重大前沿成果的技术扩散和引导高技术风险投资及创业活动

5、,在本国创新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追赶与创新,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技术的特征更加明显。从最初的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到后来的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再到近些年来人才和要素的双向流动一一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互动方式不仅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多种资源、多个主体,以及多种互动、扩散渠道共存的,相应的演进过程也是动态变化的,即伴随自身能力的增加,不同主体、不同渠道发挥作

6、用的权重也在不断变化。开放创新的趋势是世界性的。从美国《自然》杂志2015年发布关于全球顶尖的67本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杂志的论文合作情况可以看出:美国是主要的论文产出国,其中有60%左右的论文由国际合作完成;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是主要的原创性技术创新产出国,但欧洲的大量创新成果离不开欧洲内部与欧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由此可见,在美国和欧洲等领先的创新型国家或地区,以顶级科技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有近一半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的。同时,中国是欧洲之外最大的原创性科学创新产出国,中国一半以上的科研成果(

7、以顶级期刊论文为代表)也源于国际合作。进入21世纪后,这种开放合作的发展趋势更加显著。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2009-2013年间,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数量越来越多,合作网络的密度也越来越大。以国际合作研发为代表的开放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所走的这条开放创新之路,符合全球技术创新发展的潮流。中国的创新模式与“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框架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具历史意义,能否从创新范式及其实践的视角来总结一些关键的经验

8、,奉献给更多的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乃至全世界?这是笔者近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尽管“开放创新”并非中国独有,但“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OpenNationalInnovationSystem)是一个原来没有提出过的理论框架。这个新框架的提出,是笔者基于过去十年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创新政策、管理与实践的跟踪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初步判断。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跨国的商品流动、直接投资资本、人才的流动不断加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