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66214
大小:435.1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9
《五氯酚的污染现状及其转化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8期Vol.32No.8第82009期年8月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Aug.2009五氯酚的污染现状及其转化研究进展王旭刚,孙丽蓉(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五氯酚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在介绍了五氯酚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五氯酚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吸附是可逆的,但吸附的富集浓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前处理手段。化学氧化措施对五氯酚的去除效果较好,反应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形成强致癌污染物。生物措施处理成本低,降解产物安
2、全,但去除效果相对较差。还原脱氯比较适合污染的原位治理,且处理成本较低。土壤粘粒及铁氧化物界面五氯酚的还原转化研究使利用土壤特性处理五氯酚污染土壤及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成为可能。五氯酚污染处理方法互有长短,不同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关键词:五氯酚;吸附;生物转化;氧化转化;还原转化中图分类号:X1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504(2009)08-0093-08PentachlorophenolPollution:StatusQuoandStudiesonItsDegradationandFateWANGXu-
3、gang,SUNLi-rong(CollegeofAgriculture,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Abstract:Productionanduseofpentachlorophenol(PCP)havebeenprohibitedeversince1980s,butitsenvironmentalproblemstillexists.ThispaperdescribesthepresentsituationofpollutioncausedbyPC
4、Presiduesintheenvironmentand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initsdegradationandfatebasedontheliteraturereview.TechnologiesoftreatingPCPwithphysicalsorption,chemicaloxidationandbiologicaldegradationarecomparedregardingthecost/effectivenessanddegradationproductsrelatedtotheirto
5、xicity.Keywords:pentachlorophenol(PCP);adsorption;biotictransformation;oxidation;reduction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五氯酚及其钠盐被用1五氯酚的一般性质作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和木材防腐剂在全球范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C6Cl5OH)是一围内广泛使用。在我国,还被长期用于消灭池塘、稻种常见的易电离、难溶于水的氯代芳香族有机污染田内寄生血吸虫的宿主钉螺,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环物,曾被广泛用作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和木材防腐境上的问
6、题,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通常条[2]件下,五氯酚不易被氧化,也难于水解,挥发性很剂,通常条件下,五氯酚不被氧化,也难于水解。在中低,难以通过空气迁移。这也是我国红壤资源退化性和碱性溶液中PCP可离解成离子态形式,而在酸性[3]的重要原因之一[1]。另外,五氯酚有蓄积作用,在高溶液中,它仍以分子态为主。碱性介质和高温条件有机质含量的酸性土壤或沉积物上具有很高的吸下,五氯酚会生成八氯二苯并对二叶恶英。在高有机质附性,强烈地吸附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通过生含量的酸性土壤或沉积物上具有很高的吸附性,且能物富集而进入食物链,产生生物毒性[2-3
7、]。其生物危被植物吸收,通过生物富集而进入食物链。IARC(国际[3]害性和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降解等规律癌症研究机构)将五氯酚列为第2B组致癌物。在毒也一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在五氯酚的理学中属中等毒性,中毒后因交热和心力衰竭可引起转化降解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五氯死亡。五氯酚可以经过吸入、食入或经皮吸收。五氯酚酚污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近期研究进展的本身可引起动物硫转移酶的抑制以及甲状腺分泌的总结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五氯酚的转化与降解提[2]减少。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造成免疫和内分泌紊乱,供参考。并引起头痛、
8、疲倦、眼睛、粘膜及皮肤的刺激症状、神收稿日期:2008-06-30;修回2008-08-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577001);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09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