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52140
大小:25.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9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心捕柳柳成荫——谈语文课生成策略摘要:语文课程极具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笔者主要从让学生满怀期待,让学生读出问题,让学生意愿达成,让学生个性张扬四方面例谈语文课的生成策略。关键词:语文生成策略新课程呼唤富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也必须实现呈现性向生成性的转变,即建设富有生成性的课堂。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即课程的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课程已不仅仅只是教知识,更是师生双方、学生之间合作探究
2、新知识的过程。这也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这在语文学科中正是应了“人文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性,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实现教学的高境界。教学实践的生成性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意义的理论层次上,必须加强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价值也只有通过生成性才能有效的挖掘出来,因此,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生成性的思想予以落实。那么,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激发生成性有哪些策略呢?一、让学生满怀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其实就是诱惑,是刺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产生兴趣,必然对文本充满了期待,阅读的积
3、极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兴趣与学生的期待视角密切相关。期待视界是这样形成的:人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一般已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某种综合的包括鉴赏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在内的“审美视界”,这个“审美视界”是内在的,是一种心理定势的鉴赏框架,一旦与具体作品接触,就会形成特定的“期待视界J期待视界具有选择和定向两种功能,对人的兴趣指向是有影响的,表现在人的外在方面就是人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审美视界,以便有针对性地主动激发学生的期待视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一点体
4、现在教学中,主要是在主要教学环节做好“导入”这一步。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这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有朋友》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朋友,下面请你们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或者你所知道的(从生活中,或者从书本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学生:……(学生兴奋地介绍)教师:请大家根据那几位同学的介绍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她)们成为朋友?学生:……(有说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有说他们互相帮助,有说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说是他们互相支撑,有说是感恩,有说是激励……)教师:大家说得都很感人,都很对。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亲人之间,也
5、存在着友情?学生:没有想过!(异口同声)教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感受大文豪高尔基与他外祖母的那段特殊(“特殊”二字,教师重读,且略作停顿,以示强调)的友情吧!(板书:童年的朋友高尔基)(在教师巧妙引导下,学生们的兴趣迅速满怀兴趣与期待投入到学习中)这一环节,通过交流,引导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实现了已有经验世界与新文本世界的自然过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期待。伴随着兴趣,生成性的内容自然源源不断。不仅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可以这样,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这样。总之要记住,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二、让学生篠出问題古人云:“学贵有疑。”
6、也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学习的核心。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善教者总是努力营造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作预设;另一种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有生成。这两种方式,前一种是基础,后一种是境界。生成性的问题,完全是在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自主产生的,是基于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学习动机,是一时“兴会之作”,往往是最短暂的而又最明亮的,最有价值的,尤以学生生成问题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要想在教学中催生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请看特级教师严华银教
7、《行路难》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我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李白《行路难》一诗中的诗句和大致的内容。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李白的这首诗,我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分组研讨,请大家围绕全诗深层次地理解和提问,并请各组组长将问题归类以后传递给我。时间10分钟。10分钟后,各级将集中过的问题陆续递上。教师:综合各组问题,有代表性有是这样几个:……我们再进一步地看看,还有什么样的代表性的问题未能归并进来?学生(大部分):我们没有了。教师:这样的话,大家再用5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中的
8、新出现的你没有研讨过的部分,作一些分析研讨,准备大组交流。(5分钟以后。)教师:下面请大家围绕上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也可以借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