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197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2
《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应用化学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番茄红素(Lyc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它是一种不含氧的不饱和类胡萝卜素。1875年,Millardet从番茄中得到了番茄红素的粗提取物,当时将其命名为solanorubin[1]。后来,Schunck发现番茄中的这种红色素和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不同,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copene,使用至今。1910年Willstaller和Escher对番茄红素进行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的异构体,并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40H56[2],分子量为536
2、.85。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式为含有11个碳碳双键,末端无芳香环,为开环结构的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番茄红素呈黄色到红色,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熔点为175℃,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有机溶剂。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常以全反式的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木瓜和芒果等水果的根部,其中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为最高。而人体血清中的番茄红素主要以顺式构型存在,含量为0.2-1.0umol/L,反式构型只占41%[3]。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研究最多的是β-
3、胡萝卜素,因为它是维生素A的前体,对维持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不具有维生素A源活性,番茄红素一直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色素,所以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番茄红素不仅给番茄等其他水果提供了鲜艳的红色,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番茄红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具有效抗氧化的活性物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很强,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β-胡萝卜素的2倍以上。番茄红素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脂溶性天然色素,它被人们誉为“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4]。
4、番茄红素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保健功能。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中,主要分布在人的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乳腺、卵巢、子宫、消化道3等器官中,其中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等含有较多的番茄红素[5]。番茄及其制品中的番茄红素是西方膳食中的类胡萝卜素最主要的来源,人体从番茄中获得的番茄红素占总摄入量的80%以上[6]。科学家们已经通过研究证明番茄红素能高效猝灭人体中的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能够减缓动脉硬化,阻止低密度胆固醇氧化,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
5、外,番茄红素还具有抑制基因突变,可以起到预防恶性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人体衰老等多种功能。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是从植物番茄中提取,主要有直接粉碎法,浸提法,酶反应法,超临界萃取法。此外,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有机物制备色谱分析系统提取法也可以生产番茄红素。一、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以新鲜番茄为原料,研究不同预处理以及液料比、浸提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番茄红素的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番茄红素的结构与属性,主要讲述番茄红素的主要功效;本课
6、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采用的试验方法及样品处理的方法等;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第三部分为结果与讨论部分。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本论文采用浸提法对新鲜番茄进行番茄红素的提取。首先比较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预处理方案,然后将预处理过的番茄进行浸提,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浸提溶剂、液料比、浸提时间和温度。一.番茄预处理将新鲜番茄洗净,去蒂,切碎,用研钵捣烂成浆体。分别取5g番茄浆体4份:第一份,无处理;第二份,离心脱水;第三份,50℃干燥,再粉碎;第四份,乙醇脱
7、水。将四组不同预处理的番茄浆体进行相同条件的浸提,并测量吸光度。二.单因素实验1.浸提溶剂分别取5g番茄浆体(已经过预处理)6份,选用乙醚、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正己烷、环己烷为溶剂,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浸提,并测量吸光度。2.浸提温度3分别取5g番茄浆体(已经过预处理)3份,设定浸提温度为30℃、40℃、50℃,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浸提,并测量吸光度。1.浸提时间分别取5g番茄浆体(已经过预处理)3份,浸提时间分别为1h、2h、3h,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浸提,并测量吸光度。2.液料比分别取5g番茄浆体(已经过预处理)3份,
8、液料比分别为:2:1、3:1、4:1,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浸提,并测量吸光度。经单因素试验,可得出浸提法提取新鲜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四、中外文参考文献[1]李春生.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71-73.[2]Nguyen,M.L.,Schwartz.S.J.Lycopene:chemicalandbiological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