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98188
大小:42.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8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与解困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与解困对策马显才张国成韩余(河北嵌游职业学院067000丿摘要:本文分析了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与危害,指出了为贫困生进行“精神解困”必须坚持的原则,明确了贫困生“精神解困”应以“经济解困”为前提,通过有效的心理服务、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解除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扰,直面贫困,打造阳光人生。关键词:贫困生;精神贫困;对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规模不断扩人,在校生中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为了使能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高校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
2、免学费、缓缴学费以及勤工助学等多种途径为贫困生排忧解难。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紧张状况,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耍的作用。但是还应该看到,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困难问题,与之并存的“精神贫困”问题也普遍的存在着,甚至“精神贫困”比经济困难更严重地影响着一些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为此,积极思考并解决他们的“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与危害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虽然他们共同面临经济困难问题,但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导致贫困生的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口前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中,乐观向上、积
3、极进取是主流心态,但有部分贫困生始终摆脱不了经济困难带来的精神压力,在心理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依据其表现和危害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悲观消沉、无可奈何型神,重,难,这部分贫困生面对困境无计可施,缺乏理想和追求以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即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没有克服困难的行动。有的贫困生依赖心理严把希望寄托在外来资助上,自己不愿努力,更有甚者,不能正视眼前的困生活信心不足,导致思想包袱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I空「MMM(二)敏感自尊、封闭孤独型这部分学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轻易求助甚至拒绝帮助,有的贫困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愿和同学接触,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结果是越来越孤僻,进而走向了自我封闭。(三)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型由于受社会上畸形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比吃穿、比消费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贫困生中也犬量地存在着。由自卑而产生的爱慕虚荣心理使他们不顾实际地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水平,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受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片面理解,加之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生怕因为自己“供给”不足而影响孩子“成龙”,故而不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论自己多么辛苦、多么困难也尽量满足孩子的耍求,从而助长了此种风气。贫困生为达到高消费的目的而“挤压”父母甚至走上邪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父母的精神负
5、担,有的甚至还以牺牲兄弟姐妹的学业、前途为代价,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四)不劳而获、偏离正途型有个别的贫困生为了迅速的“脱贫致富”而铤而走险,盗窃公私财物,骗取同学、老师、亲友的钱财,利用兼职、实习等机会进行诈骗的事件时有发生,更有诸如傍大款等行为,不仅浪费了美好青春,也给大学生群体抹了黑。近几年贫困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报复社会的案例时有发生,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对这些学生的人格及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破坏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做好高校贫困生“经济解困”的
6、同时,“精神解困”也同样十分必要。二、为高校贫困生“精神解困”的基本原则为贫困生进行“精神解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心理保护的原则,“经济解困”与“精神解困”并重的原则,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的原则和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耍特征,在高校贫困生“精神解困”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平等相待,把有利于贫困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能,形成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7、。(二)注重心理保护的原则贫困生因其经济拮据,在学习、生活中将面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困难,心理比较脆弱,某些深层次的心理情感不愿他人知晓,因而应注重对他们的心理保护。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采取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轻松愉快的个别疏导,效果会比集中的公开教育更理想。要注重激励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三)坚持"经济解困"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