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52663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口腔念珠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研究【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417-01【摘要】本文从病原菌概述出发,重点介绍了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以及口腔念珠菌柄的治疗,依靠实验室检查证实损害中存在病原菌,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有三,一是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二是停用或少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给口腔菌群平衡创造条件;三是保持不利于真菌生长的口腔环境。【关键词】口腔,念珠菌柄,诊断,治疗一病原菌概述念珠菌是一种真核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已发现150多种,但只有7种具有致病
2、性,即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又称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念珠菌、类星型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和假热带念珠菌。近年来,从HIV感染者口腔中又分离到一种新型念珠菌,其培养特性、染色形态及许多生物学特性与白色念珠菌非常相似,1995年被鉴定为一个新的菌种,称为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dubliniensis)o白色念珠菌为单细胞酵母样真菌,喜酸性生长环境。依靠细胞壁、黏附力、蛋白水解酶等毒力因子。白色念珠菌能引起从黏膜、皮肤到内脏和血液的一系列疾病。成年人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中,影响最大的
3、是患者所患的全身疾病与其他口腔黏膜病。其中又以大手术后、放疗和化疗后、干燥综合征、难愈性的口腔黏膜糜烂等患者的可能性最大。二关于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但要确诊,就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证实损害中存在病原菌。1涂片法:这类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成本低,但检出率低,是最传统的检测方法。2培养法:这类方法检出率较高,结果比较准确,但需时间较长。具体方法为:将标本接种于Sabouraud培养基,经3、4天后,形成乳白色圆形突起的菌落。通过芽管和厚壁鞄子形成实验可确诊为白色念珠菌。3免疫法:这类方法是用间接免
4、疫荧光法测定血清和非刺激性混合唾液的抗念珠菌荧光抗体。敏感、快速,但因存在较强的免疫交叉反应,故假阴性率较高。4活检法:这类方法能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损程度,结果可靠,但需切取病损部位作为标本,属损伤性检查。具体方法是:将切取的标本进行PAS染色,光镜下观察。镜下所见的病理特征为:菌丝垂直地侵入角化层,其基底处有大量炎细胞聚集,并能形成微脓肿。5生化检验法:这类方法是在"培养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因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色素物质,不同念珠菌生理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显色反应。据此,视菌落的不同颜色就可以鉴
5、定出念珠菌的种类,因而具有种类鉴别的功能。为改进检测时间较长的缺点,已有商品化的微生物鉴定系统(如YBC酵母鉴定系统等),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念珠菌的种类。6基因诊断:这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病因学领域的运用。具有敏感、精确的特点。但目前的检测成本尚高,并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因此,基因诊断目前主要运用于分子水平的研究。这类方法使得人们对白色念珠菌的认识突破了表型鉴定的局限,应用基因分型方法可对白色念珠菌进行种间鉴别和种内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更能反映物种本质的工具。有报道利用真菌细胞内DNA编码核糖体RNA(rRNA)的
6、内转录间隔(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region,ITS),即ITS区域,来进行真菌鉴定。该区域具有一定的种间特异性和种内保守性,可对念珠菌进行“种”的鉴定。此外,基因水平的鉴定对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筛选突变株等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三口腔念珠菌柄的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有三,一是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二是停用或少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给口腔菌群平衡创造条件;三是保持不利于真菌生长的口腔环境,例如,唾液的碱性化等。通常釆用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措施。目前,局部治疗常用的药物和方法有:①1%〜4
7、%碳酸氢钠溶液。能造成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的碱性环境,抑制其生长。常用来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预防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病。②0.05%甲紫水溶液。可治疗婴幼儿鹅口疮和口角炎。③0.2%氯己定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可治疗口角炎、义齿性口炎等。④西地碘含片。具有高效、低毒和广谱杀菌效果,可用于治疗舌炎。⑤制霉菌素软膏或霜剂。可治疗口角炎、义齿性口炎等。⑥咪康哩散剂、霜剂或凝胶。可用于治疗舌炎及口角炎、义齿性口炎。全身治疗的抗真菌药物:按结构类型可大致分为吐类、多烯类、丙烯胺类、氟胞喀噪类等四类。由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近年
8、的药物研究都在改变药物局部结构或载体上下功夫,力图在保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早期的酮康哇可引起化学性肝炎,严重时甚至死亡,目前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而作出药物结构改进的氟康哩等新型哩类药物不仅疗效优于酮康哇,而且肝毒性小。又如,以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