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41249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35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35例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22摘要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对两组腹泻时间,腹泻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腹泻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泻频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中,在采用常规补液,纠正患者体内各种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可以产生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尚未发现不良药物反应,临床安全性好。
2、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资料与方法2012年9〜12月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0例,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0.05,确定这些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轮状病毒肠炎诊断标准确诊。治疗方法:对丁两组病例均釆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耍是一些对症支持治疗,如常规补液,纠正体内的各种代谢紊乱等。此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估:观察情况:记录每天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统计治疗第3天大便频率及形状。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第3天大便次数和性状明
3、显改善(大便次数减少2次以上);②有效:治疗第3天大便次数和性状明显好转,水分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③无效:治疗第3天人便次数和性状无明显改善。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讨论通常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胃肠道感染性腹泻,我们称为轮状病毒腹泻[1]。轮状病毒常在秋冬,大概11月至次年5月间感染儿童,是引起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儿乎所有5岁以前的儿童都受到过轮状病毒感染。据统计,全球每年感染轮状病毒导致轮状病毒腹泻的病例
4、大概有1・11亿〜1・35亿,其中会导致婴儿死亡者约65万[3]。我国统计的数据为每年感染1800万名婴幼儿,英中死亡3万〜4万例。轮状病毒有许多亚种,其屮A组轮状病毒最常见。侵入肠道后的轮状病毒会进行复制,多数是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这会导致柱状上皮细胞发生改变,如变性和坏死。此外,还会导致受累肠道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这将大大降低该部位小肠黏膜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同时病灶部位的细胞分泌功能不足,対双糖酶分泌降低,双糖酶活性也有所下降,使双糖酶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分解功能降低,将会导致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然后被肠道内细菌分解,变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增高了
5、肠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4]。由于本病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特界性药物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中主要釆用一些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保护肠黏膜等。布拉氏酵母菌在消化系统中存活时间长(2〜5夭),有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能。布拉氏酵母菌可通过两方面功能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①対致病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如抑制其生长繁殖和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还可通过释放短肽蛋白来清除细菌毒素,从而产生对致病微生物的直接抵抗作用;②布拉氏酵母菌在肠道内代谢后能释放亚精胺和精胺等多胺类物质,它们能提高众多代谢酶的水平和活性,如小肠绒毛膜二糖酶、一糖莒酶、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等,刺激
6、分泌型IgA在肠道的分泌,提高肠道局部抗感染能力,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5]。从我们临床观察,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其应用在对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在临床中尚没有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综合来说其应用还是安全可靠的。参考文献1杨生汝,牛会琴,高雁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2):107-108.2张慧洁,闫会丽•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186-187.3王蕾,龙小翠•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联合中药穴位经皮给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
7、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136-137.4方鹤松•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5肖钦志•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35例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5):372-37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