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

ID:44040041

大小:48.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_第1页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_第2页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_第3页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_第4页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探究智慧型反转课堂课时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体探究智慧课堂课时学案肖怀贞课题声声慢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英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重点:品读课文,体会李清照复杂愁苦孤高的内心世界。难点:准确把握意象的特定内涵,鉴赏作品高超的艺术技巧。课前自学任务单课前学习的内容有:1、课文2、助读材料3微课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任务单上的具体要求,逐一完成相关任务,并由组长在课前检查完成情况。学习任务任务要求任务完成情况任务一课文诵读1、自行诵读课文至少两遍2、聆听范读,纠正

2、自己朗读不准确的地方自查,互查任务二结合注释,初识文意对课文重点字词的音义,自行标注和勾画重难点字词积累:任务三1、阅读“助读材料”2、观看微课《走近李清照》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体会南渡前后李清照作品情感上的差异。你的梳理:任务四再读课文初识李清照,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你的印象:任务五收集整理诗句,同学之问可以互相交流1、摘录课文中写到的意象,并写出意彖的含义。你的摘录与分析:2、写出1一一3句与愁相关的诗句课堂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任务要求任务完成情况任务一:自学反馈1、在线检测2、初识李清照,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当堂展示任务二:诵愁心1>小组内

3、组员间先进行朗读分享。2、然后推选一名组员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朗诵。你可以点评自己或同学的朗诵情况任务三:知愁事根据助读材料、微课和课文,思考作者为何而愁?写出你的理解:任务四:品愁情探究词作是怎样表现愁的?提示:可关注表达技巧、意彖等。表达技巧:意象:任务五:对话李清照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李清照的感情,突出意象,融入想象,用第二人称手法。《声声慢》助读材料一、李清照生平及《声声慢》创作背景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岀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

4、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1127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夫妇所存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

5、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二、补充李清照思念丈夫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⑴注释:①玉簟(dian)秋:

6、时至深秋的竹席已嫌清冷。②兰舟: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兰舟为舟之美称。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译文:荷己残,香己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分析: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抒写她的思夫之情。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

7、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三、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來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从意彖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声声慢朗读指导(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