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药配合面部护理治疗痤疮的远期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配合面部护理治疗座疮的远期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屮药配合面部护理治疗痊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142例座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面部护理组给予单纯面部护理,联合组患者在面部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面部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面部护理组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屮药配合面部护理治疗座疮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口服约物,面部护理,
2、中夯,痙疮座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座疮丙酸杆菌感染,引发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的皮肤病,与雄激素分泌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皮脂腺分泌过旺或受体敏感性增高等都有密切相关,好发于面部、胸背上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面部护理是一种常用的廉疮治疗方法,但单独应用难以实现理想效果,中约与面部护理联用可以实现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较好[1]。我院对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间收治的71例座疮患者应用中药配合面部护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为2012年1月-2013年3月
3、间我院收治的142例的座疮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座疮的诊断,所有患者近2周内无外用药物或内服抗生素、糖皮质激索、性激素、维甲酸等治疗痙疮的药物情况,未服用光敏性药物,均已排除光致皮疹、光敏性湿疹、甲硝呼类药物过敏、白化病等疾病史以及药物和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痊疮,皮肤均不处于过敏阶段,均无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情况[2]。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未接受其他治疗,并能按时复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面部护理组71例患者,男33例,女38例,年龄13-41岁,平均22.06土4.85岁,病程4个月-23年,平均29
4、.33±7.56个月;按P订lsbury座疮分类法,I度17例,II度21例,III度19例,IV度14例。联合组71例患者,男28例,女43例,年龄11岁-52岁,平均23.22±5.32岁;病程2个月-32年,平均30.47±6.78个月;按P订lsbury座疮分类法,I度20例,II度17例,III度14例,IV度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1.2方法面部护理组在相关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面部护理口服: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发包住,应用离子热
5、喷雾蒸脸20min,并应用75%的酒精对面部进行消毒,无菌暗疮针对粉刺角栓、脓头进行清除,然后用消毒纱布按压片刻止血消毒,再将主要成分为硅油和甘油、硬脂酸等的硅霜加入红霉素粉、甲硝哩粉各等适量混匀后,呈糊状涂抹于面部,石膏倒膜保留30min后,用清水去除面膜,每周一次,以4周为一个疗程[3],整个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一直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调试。联合组在面部护理组基础上再给予中约治疗:根据患者中医辨证给予中药治疗,基本方剂为野菊15g,连翘15g,金银花15g,丹参30g,蒲公英20g,白芷15g,花粉15g,川茸6
6、g,赤芍10g,当归15g,黄连3g,黄苓6g,黄柏9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6g。其中,中医辨证认定肺经风热证主证加桑生地30,白皮15g;脾胃湿热证加车前草15g、萬陈30g;痰瘀互结证加浙贝12g、夏枯草10g.半夏10g、红花10g、陈皮12g、皂刺12g、桃仁10g。以上中药以水煎服,1剂/d,3次/剂,以4周为一个疗程。1.3疗效判定根据座疮的西医诊疗标准并参照《中医新药治疗粉刺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治疗前后患者炎性损害与非炎性损害皮损面积减少百分比,疗效指数二(治疗前皮损面积一治疗后皮损面
7、积)/治疗前皮损面积X100%o痊愈:疗效指数超过90%;显效:疗效指数超过60%,不足90%;有效:疗效指数超过20%,不足60%;无效:疗效指数不足20%。总有效为痊愈、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所冇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二0.05。2结果2.1疗效研究表明,面部护理组给予面部护理,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43例,总有效率为39.44%,联合组应用中药配合面部护理进行治疗,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31例,总冇效率为56.3
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lo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2.2不良反应联合组共11例发生不良反应,胃部不适3例,食欲下降2例,便秘1例,面部皮肤干燥3例,唇炎2例;面部护理组,面部皮肤干燥3例,唇炎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其无异无显著性意义。3讨论康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病变,其病因复杂,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上皮角化过度